如何將 Pentax K 接環改為 Pentax KA 接環


這隻鏡本來是 Canon 接環,已經改為 Pentax K 接環,相關的過程請參閱該鏡的改鏡說明。最近看到有些網友將一些 K 接環的鏡頭嘗試改為 KA 接環,但是有些資料似乎也沒說清楚,於是也來測試一下。其實很久以前就有這種想法,但是一直懶惰沒有動工。因為這隻鏡拍微距時常用到,於是想先改這隻鏡試試看。

要改為 KA 接環的話,先來看看機身上的一些接點功能吧。

如圖片所示,在 Z-1 機身上共有七個接點,Ds 數位機身上也一樣。A 點是告知機身該鏡頭為 KA 鏡,鏡頭如果是 KA 鏡,鏡身上相對該位置的接點會導通,如果是沒有自動對焦的鏡頭,像是老的 KA 鏡頭,有時是將光圈環轉到 A 時,會有一個接點突出來以便接觸到機身的 A 點,機身上的 A 點是凹入的,不像其他的接點都有一個有彈簧支撐的彈出接觸點。

B1 以及 B2 兩個接點是負責最小光圈的傳遞,如果以導通記號為 1,斷路記號為 0 的話,B1B2=11 時表示最小光圈 22,10=45,01=32,00=16。

C1、C2、C3 則負責傳遞該鏡頭的光圈檔位有幾格,鏡頭的數字排序以 1/2 級為準的話,分別為:1.2、1.4、1.7、2.0、2.4、2.8、3.5、4.0、4.5、5.6、6.7、8、9.5、11、13、16、19、22、27、32、38、45,每半級為一格,C1、C2、C3 所傳遞的訊號就是該鏡的光圈有幾格,例如某個鏡頭如果最小光圈是 16,最大光圈為 8(實際沒有這樣的鏡頭,此處只是舉例),那麼 B1、B2 的訊號是 00,也就是都不導通,而 C1、C2、C3 的訊號則是告訴機身有 4 格,就是 8-9.5 一格、9.5-11 一格...,以此類推。那麼 C1、C2、C3 如何表示呢?還是一樣,導通記為 1,斷路記為 0,傳送格數訊號如下:111=17、110=16、101=15、100=14、011=13、010=12、001=11、000=10,那 18 格以及以上怎麼辦?實際上應該沒有涵蓋那麼多格光圈的鏡頭。

這是鏡頭上相對映的接點位置,這是28-105mm的變焦鏡,圖中可以看到有些位置是設定為斷路。 

鏡頭告訴機身最小光圈以及共有幾格光圈的資料,鏡頭就可以判斷最大光圈是多少了。在以下的表中可以告訴我們各種組合之下的接點狀況,數字分別代表的接點位置為:C1-C2-B1-A-B2-C3,其中*的記號為 A 點,此點如果作為 A 模式時就一定要在導通模式。

\最小光圈
 \
  \
   \
最大光圈\

f/16 f/22 f/32 f/45
f/1.2 100*01 111*11    
f/1.4 100*00 111*10    
f/1.7 010*01 101*11 110*11  
f/2.0 010*00 101*10 110*10  
f/2.5 000*01 011*11 100*11 111*01
f/2.8 000*00 011*10 100*10 111*00
f/3.5   001*11 010*11 101*01
f/4.0   001*10 010*10 101*00
f/4.5     000*11 011*01
f/5.6     000*10 011*00
f/6.7       001*01
f/8.0       001*00

但是變焦鏡怎麼運作?最小光圈是會變的,難道那個導通的模式也是可變的?目前是看到一些變焦鏡內部的接點似乎還連著一些電路,通到鏡心裡面,似乎在變焦時那些接點的導通狀況是可變的,但是詳情是否如此我也不確定,如果誰有資料請告訴我吧。

G點的作用呢?看一些資料是說作為自動對焦的訊息,但是如果是經過陽極處理的鋁製接環,這一點似乎要導通才行,陽極處理的表面是不導電的。

這樣的結構很奇怪,有些廠牌的電子鏡頭是用可變電阻來傳遞訊號,Tamrom 的 KA 接環似乎也是用可變電阻,而原廠為何要用這樣奇怪的方式?原因不清楚。

要改為 KA 接環,要先做一個導通 A 點的彈簧接點,當然最好的材料還是由一些自動鏡上拆下來的原廠彈簧接點。

要裝彈簧接點,就先把接環拆下來,在適當的相對位置上鑽個孔,將原來的塑膠套環剪下來一個孔的部份,卡在洞裡,因為彈簧接點的壁要儘量減少摩擦力,伸縮才會順暢,而原廠的材料應該是最適合的。

在相對的位置底下還要挖個洞來容納彈簧接點底下的彈簧。

洞挖好了在把彈簧接點放進去,要試試看能否順利伸縮,有點擋住的位置或是造成過緊的位置都要稍微磨大一點。

都順暢之後就可以將塑膠套環與彈簧接點裝起來,如果伸縮沒問題就好了。

接下來要依據前面描述的方法來將那些接點導通或絕緣,此鏡的接環是陽極處理的鋁接環,所以表面是絕緣的,此時只要將相對要導通的位置表面陽極處理磨掉就好了,圖中最右方的一點是相對於機身上最右邊的 G 點。

磨好了就可以裝上機身測試了,測試的結果,在機身的液晶面板上看起來是正常的,可以用機身調整光圈值,也可以使用 P 檔來曝光,但是這樣改其實有個問題,因為懶惰,一方面也是鏡身中的空間不好弄,所以沒有裝切換開關,所以這樣改完了,此鏡一直是 A 鏡的狀態,無法切到手動鏡曝光模式,但是這只是測試,試試看,不好用再改掉。

另外還有些問題,最大光圈曝光是正常的,到5.6左右也可以,但是更小的光圈就漸漸會曝光過度,研究了一下發現原因了。其實這個原因也引申到不是每隻鏡頭都可以這樣改,要有配合的條件,否則就會曝光不正常,或者只有某個光圈範圍曝光正常。

如果不是鋁接環呢?如果是鍍鉻的銅接環,本來就都是導通的,此時就要將不導通的位置鑽孔,然後用 AB 膠補起來。當然臨時測試時可以用膠帶將不需要導通處貼起來也行。

先看左圖中有兩條紅線,左方的紅線是光圈壓桿壓到底的位置,右方的紅線是完全放開的位置。

適合自己改為 KA 鏡的鏡頭必須要有以下的條件配合,第一個條件是壓桿壓到底的時候,光圈必須剛好放到最大,不能有游隙,因為自動曝光時機身收到訊號就要將壓桿放開,放到預定的位置就完成曝光,但是如果有游隙,放了一點但是光圈並沒有縮,就會曝光不正常。

第二個條件是要估算一下,光圈變化時每格光圈(其實是 1/2 級光圈)大概會放開約0.37-0.38mm,如果變化太大也會造成只有某範圍光圈會正常,但是這個數字只是實際量測的大約量。

當變化量大於此量時,一般小光圈時就會曝光過度,像我改的這隻鏡頭就是這樣,壓桿要放到很開才會縮到 22,所以越放開到後面的光圈值時就會累積越大的誤差,因而造成光圈並沒有縮到預定的位置,曝光會過度。

如果變化量太小,也就是光圈壓桿如果放一點時光圈就全縮了,那就會造成後面的光圈值時會曝光不足。

以原廠的一些鏡頭大概量了一下,看起來手上可以適合這些條件的 M 鏡幾乎沒有,游隙太大的問題比較好解決,但是動作量太大的問題很難解決,除非是改裡面的光圈控制桿,還要用槓桿原理來縮小移動的範圍,似乎滿困難的。

這樣的資訊希望對大家有用,如果碰到條件適合的鏡子,自己來 DIY 一下吧。


D.T. Tang 製作

本頁最後修改日期: 2007/11/21

巨眼之門首頁www.bigeye.ur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