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只是要談一些簡單的天文攝影方法,天文台等級的太專業,請自己找資料吧。天文攝影用的鏡頭可以接望遠鏡頭或是一般的攝影鏡頭,其實只要拍的出照片,不管是數位還是底片都可以拍,只是現在數位相機的發展真的很快,隨便都可以用到 ISO 3200 甚至更高的感光度,用底片似乎沒什麼優勢了。
所謂的短時間畫面是指相機不動,只拍些不需要追蹤的畫面,例如接望遠鏡拍太陽黑子,那只要接上望遠鏡對準太陽,用極短時間曝光就好,並不需要特別的設備,當然要注意不要用眼睛看太陽,最好盲拍,或是用太陽墨鏡來拍攝。
拍月球也可以架了望遠鏡,只要焦距夠長,幾分之一秒的時間就可以拍攝了。
這種拍攝強光物體其實沒什麼特別,只要有長焦距鏡頭就好,至於如何接上望遠鏡,在望遠鏡攝影光學章節已經談過。而拍攝也沒有特別的技術,所以就不再詳細描述。
拍攝長時間照片有兩種,一種是把相機固定,此時因為地球的自轉而拍出有軌跡的星空,稱為星軌拍攝,這比較簡單。現代的數位單眼大部分的感光度都可以達到 ISO 6400 甚至以上,比起 ISO 100 而言,是 64 倍的感光度,因此可以很容易的拍攝。
另外一種長時間曝光則是要拍出沒有星軌的照片,也就是星點不移動的照片,因為地球會自轉,所以當然就需要赤道儀之類的追蹤裝置了。但是,自己做的簡單追蹤裝置應付肉眼的觀測還可以,如果要用來拍攝星空,那就要非常穩固,以現代來說,可能不如買一個比較容易。因為本網站是以介紹 DIY 為主,所以使用大型追蹤設備的部份就不再去討論了。
一般說來,以所謂的全幅底片畫面而言,50 mm 的標準鏡大約可以曝光 15 秒而不至於拍出明顯的星軌,因此,可以利用數位單眼的高感光度來拍攝,同樣的時間可以得到 64 倍的曝光,即使不追蹤也可以拍出來不少星體了。當然如果要用長鏡頭拍攝比較窄視角的星空,還是需要追蹤的。
但是現在也有許多比較簡單的拍攝方法,例如 PENTAX 的單眼相機 K-5、K-R、645D 等等,是用 CCD 防手震的,這些相機的 CCD 都會移動,於是該公司製作了一個稱為 O-GPS1 的小工具,可以靠 GPS 定位,知道拍攝當地的座標、方向等等。使用時裝在閃光燈座子上,也就是稱為熱靴的位置,這個小設備會指揮 CCD 配合地球自轉來移動,於是就抵消了星體的位移,這大概是最簡單的追蹤裝置了。因為很小也很輕,只要使用牢固一點的角架就可以拍攝了。這個設備隨便網路上找一下應該就有了。
此外還有些結構比較簡單的市售設備也介紹一下,因為怕有版權問題,不方便把圖片抓來使用,所以只能連結到該公司的網站,萬一哪天網站搬家了而我沒有修改的話,請再告訴我。
吐司型的:http://www.toast-tech.com/index.html
超薄型的:http://www.kkohki.com/products/tt320X-AG.html
本頁最後修改日期:20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