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tar Series 1 MACRO 90mm f2.5 Olympus OM 接環改 Nikon F 接環(開光圈對焦)


老微距鏡,但是這隻據說解析度非常好。

側面。

尾巴。

接環拆掉,後鏡組是固定在接環上的,這有點麻煩,因為接環換了,還要處理後鏡組。

原來這裡有螺絲,螺絲拆掉後鏡組就可以拆出來。

兩個銀色的桿子是控制光圈的連桿。微距鏡如果不能開光圈對焦,使用時其實很困擾,所以要改為開光圈對焦才行。但是 Nikon F 接環的壓光圈桿在左方連桿的位置,但那個是缺口,無法鎖新的連桿,所以還要修改一下。

原來的兩處連桿沒有用,都拆掉就好。

這個位置先鑽兩個螺絲孔,後面會用到。鑽孔時,為了要避免碎屑進入鏡身,所以要用海綿塞到縫隙中。當然把零件拆出來處理最好,但這個環有鋼珠滾軸,還有鎖環等等,都要拆非常麻煩,所以用海綿塞住最簡單。

在原來的轉環上鎖一片鋁片,再找個適合的零件鎖在鋁片上。

近一點看。這個黑色的零件是某個 Contax 鏡頭上拆下的廢料。

這是鏡主在網路上買的 DIY OM 轉 NF 接環,但是這個環扣在尾巴上松松垮垮,這樣前後鏡組的光軸就不會正;於是在內緣塗上 AB 膠增厚,然後再車到剛剛好。不過後來比對一下原來的接環,竟然也不太緊密!

把 OM-NF 接環內緣黏上鋁環,內徑車到後鏡組裝進去剛剛好,不能有遊隙。紅框中由側面鎖小螺絲補強。箭頭指的面稍微車掉一點,以便鎖後鏡組。

這個後鏡組其實有點麻煩,因為原來的 OM 接環與新的 OM-NF 接環厚度不一樣,兩者的法蘭距也有差;OM 接環的內徑又大於 NF ;原來後鏡組其實是稍微「沉」在 OM 接環內,但鏡主要求不能破壞性改,於是後鏡組外徑無法車小,也不能「沉」在 NF 接環內。基於以上的原因,後鏡組與前鏡組的距離其實與原始的尺寸已經有些許的不一致,而且這樣後鏡組裝上後其實無限遠還差一點點,不過這種前組對焦的設計,與後鏡組差一點點應該影響不大;而且既然是微距鏡幹嘛要去對無限遠,既然不想破壞就將就用吧。

這個縫隙是光圈連動桿穿過去的位置。

裝上接環。這個接環原來設計是配合 OM 的原廠螺絲,原廠是 2.0 mm 的;而鏡身上的螺絲孔是 1.6 mm 的,所以鎖螺絲的孔大了一點,所以要用螺絲頭比較大的螺絲。

裝上後鏡組。後鏡組原來就有避過連桿的缺口,所以鑽後鏡組用的螺絲孔時,要把缺口對著新的連桿位置再鑽孔。原來鎖後鏡組的螺絲竟然只有 2 mm 長度,也太短了吧!所以換了長一點的螺絲。

鏡頭部分完工。

這隻鏡本身無法拍到 1:1,後面還有個拍 1:1 的延伸環,這個部分也要改接環才能用。不過請大家注意,這隻最好是買接環適合的,因為這種前後兩段要配合的話,光軸要非常準確,否則畫質會有影響。不過鏡主反正已經買了,不改也不能用,就改吧。

尾巴,本來有兩個連桿,其中之一已經拆掉後拍的。

尾巴換上鏡主提供的 OM-NF 接環。

前面的接環拆下,底本來只有紅框中的孔洞,裡面有螺絲鎖在底下的鏡身上。這張圖本來忘了拍,後來改好之後補拍的,所以有些新鑽的螺絲孔。

前面的一節取下,鏡組連在上面。這一段其實很難搞,因為底下壓著一個連桿機構。

靠上面一層連桿機構已經取出,剩下的部分,底下還有一層連桿機構,這個連桿還要用到。

先把鏡組轉下來,以免施工時不小心碰壞。

這是原來的上一層連桿機構。

連桿機構全圖,上下凹入處原來都有鋼珠軸承,所以裝回去的話預期很難搞。

原來的鋼珠軸承。

這是原來尾巴的連動桿,因為 Nikon 機身裝鏡頭的方向與其他廠牌相反,所以連桿要改造;上面的連桿部分要向左移動約 1 cm。

原來的連桿拆掉,重新在適當的位置鑽了新的螺絲孔。

新的連桿裝上,兩處紅線要對齊,與原來的連桿狀態比較一下就知道改了什麼。新的連桿還不好弄,要找個螺絲孔位置能配合的,否則如果螺絲孔位置不對,會與原來下方連桿的螺絲孔位置衝突。

但是這個弧狀開口的位置有問題,下方空間不夠,連桿下不去。鏡主龜毛,還想哪天裝回 OM 接環,真是想不開,OM 接環現在就是個死接環,也沒有新的機身了,裝回去幹嘛。本來想把槽銑大一點,但如果還要裝回去,又怕槽太大到時候又有後遺症。

於是另起爐灶,把上面這一截反時針方向轉過去一些,在基座上重新打螺絲孔,這樣槽就沒問題了。

鏡主提供了一個 4/3 轉 NF 的轉接環,要做為微距這一節的前端接環。本來想用原廠廢機身拆下的接環改,那才是最好的,但是評估了下,那樣要花很多時間,沒必要。這個轉接環有什麼缺點嗎,當然有,這個轉接環卡鏡頭卡爪的位置沒有彈簧片,只是把銅材中間磨縫隙再撬變形來產生彈力,這種都用沒多久可能就會彈性疲乏。不過鏡主有非常多鏡頭,就不相信這隻會用幾次,所以就這樣用吧,鬆了自己再撬一下就好。用這個改的好處是鏡頭卡榫比較好弄,否則光是處理鏡頭卡榫就很難搞。

把轉接環後面的部分車到能配合鏡身的尺寸扣在鏡身上。這個部分裝上鏡身後要比原來的接環高出 0.5 mm ,為何?因為這個後段的鏡片與前段鏡片的距離理論上要與原來一致才行;OM 與 NF 的法蘭距差 0.5 mm ,所以鏡片位置不變的話,後段就要向前 0.5 mm ,如果您看不懂沒關係,就再去好好研究一下法蘭距吧。不過呢,前端的鏡頭因為鏡主要求不能破壞,所以其實鏡片位置已經與原來有些差異了,那就隨便吧,別太認真了。

另外一面。

這裡要容納鏡頭卡榫機構,鑽個凹孔。

因為原來裝卡榫處是鋁的,容易磨損,所以還要墊個銅的零件才行,找了半天找到一個可以用的,表面有些鋁屑,裝的時候再清除就好。基座上的孔要配合這個零件的厚度,要鑽的剛好,否則卡榫上下會不順,或者壓不下去之類的。

先把小小的銅零件裝在孔洞中,再把轉接環下面一截鎖上。

紅框中可以看到底下的銅零件。

都裝回去。

尾巴。

合體,完工。

以 Sony A7R 測試,拍遠景,全開光圈,看起來不錯,邊緣沒有明顯模糊。

縮到 5.6。

縮到 11,感覺起來與 5.6 好像差不多,原圖也不容易看出差異。

縮到 22,看不出來有什麼繞射現象。

拍微距,對焦環轉到底,倍率 1:2,只用鏡頭本體,光圈 2.5。

故意把物體放斜的,光圈 5.6 ,看起來景深當然變大了些。

縮到 11。

縮到 22,雖然沒有明顯繞射現象,但是有反差似乎稍有降低。

加上後段,對焦環轉到底,倍率 1:1,光圈 2.5。

縮到 5.6。

縮到 11。

縮到 22,似乎也反差也稍有降低。


D.T. Tang 製作

本頁最後修改日期:

巨眼之門首頁www.bigeye.ur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