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tar 55mm f2.8 Nikon F 接環微距鏡改為
 Pentax K 接環


vivitar 55mm f2.8 micro

手上雖然已經有微距鏡,但是一直想找個可以直接拍到 1:1 的微距鏡,等呀等,也是等不到 K 接環的,不是太貴就是其他接環,看到一個 Nikon F 接環的,還算便宜,就買了下來。

此鏡光學結構只知道是四群五片,找不到結構圖,如果哪位網友知道的請提供一下吧。

這是接環,藍色框中是接環螺絲,共有五顆。綠框中應該是與 Nikon 機身連動用的突桿,紅框中是鎖鏡尾擋光護環的螺絲。接環螺絲先鬆掉,可是有點緊,還是拿不下接環,奇怪了,怎會這樣?再說吧。

先拆別的,這是光圈環前方一個標示光圈值對準點的環,有三顆螺絲,應該是由這裡拆吧。

果然此環鬆開後,向鏡頭前方推出,裡面的螺絲露了出來,共有三顆。

對焦環上的三顆螺絲是調整無限遠用的,現在可以先不管,只是先確定是調整無限遠的螺絲,等改好了最後再來調整就好了。

現在鏡尾的接環可以整個取下來,要注意,有鋼珠

紅框中的小突起,與挖成曲線的環是控制光圈的,曲線環與外面的光圈環連動,轉到不同角度,裡面的小突起移動的位置也不同,因此而達到控制光圈的目的。

本來以為副廠鏡裡面的零件應該通用,只有接環不同,改個接環就好,結果很不幸,此鏡的一堆零件都與接環做在一起,這樣就不能把接環換了就算了,因為控制光圈大小的機構也在接環上,那怎麼辦呢?這就像頭已經抹了肥皂,能不洗嗎?只好繼續研究研究想想看了,否則就浪費了一隻好鏡。

這是光圈控制環,外面有一串光圈定位小孔的是光圈環。

裡面有兩個弧形曲桿,分別控制光圈大小以及拍攝時光圈收縮。

這是頂視圖,圖片上方的是光圈控制桿,下方的控制拍攝時收光圈。整個接環拆下後發現原來接環與鏡尾只是卡的比較緊而已,並沒有其他的機關。

這個擋光護環可以拆下。

既然是卡住的,用力扳一下,可以分開了,這是裡面原來光圈控制機構的狀態。

這是合起來的外觀。

這是光圈大小控制桿。

這是光圈收縮桿,這個零件改鏡後已經不需要,收入零件庫當零件。

這是附加的零件都拆掉後的樣子,此接環很厚,應該有許多改裝的空間。

這是另一面,紅框中可以看出接環很厚,這其實浪費許多銅料。這樣看起來,只要將接環車薄應該就可以容納一個銅環,下面也還有足夠的厚度來支撐銅環。

因為 Nikon 接環較小,法蘭距較長,而且原來的接環也不能拿掉,那些零件都做在上面,因此要把 K 接環套在 N 接環外面,把N接環外徑車小一點點,也車薄一點點。

在機身的光圈壓桿相對位置磨出缺口,以便容納以後要製作的光圈壓桿。

這是稍微車薄的 K 接環。

可以套上了,紅框中是配合原來接環的螺絲孔重新鑽的孔。

N 家的光圈環並不能直接轉上K接環,因為裡面會頂到機身接環。於是把內緣稍微車一點。當然突出來的部份都車掉也可以,但是那樣會有一圈亮白的金屬露出來,所以只車了內緣,這樣外表看起來還是黑的。

這是車好的外觀,原來 Nikon 用的光圈連動叉桿已經拆除。

此鏡為微距鏡,但是最小光圈只到 16,沒什麼道理,看光圈控制環還有些餘地,應該可以縮到更小光圈。光圈控制環與外面光圈環之間靠一個突出金屬片來連動,由此狹縫穿過,把這個狹縫磨長一點,控制環就可以轉的更多,光圈就可以更小。如果把狹縫向另一個方向磨的話,光圈會變大嗎?不會啦,哪有這麼好的事情。

這裡的光圈定位孔也多磨兩個。

這是鏡身的外觀,左上方的缺口會卡住光圈控制環的突起以便由光圈控制環控制光圈。

這是光圈控制彈簧,此鏡既定值為【開】。

K 接環的光圈既定值為【關】,所以把彈簧改個方向,因為副廠鏡要配合很多廠家,所以本來在另一個方向就有螺絲孔,只要把彈簧的固定螺絲拆下鎖在另一個方向的孔中就好了,這是副廠鏡的好處。

藍色的是光圈縮放控制機構,紅框中則為鏡心對焦定位裝置,因為1:1的微距鏡要伸出很長,卡槽長的很。

這是 K 接環卡上 N 接環的外觀,可以看到 N 接環已經挖薄,裡面可以容納一個銅環。

銅環的外觀,那個缺口做什麼?那是原來設計來推裡面的推桿,不過這個缺口最後沒有用了,因為這個設計失敗了,不能用,摩擦力太大,機身壓不動光圈桿。黑色的是找到的零件,將作為機身壓光圈用的連動桿。

可是銅環要怎麼裝呢?要怎樣才能固定在這個位置而不會掉出來?想了一陣子,銅環要這樣裝,如紅線處挖三個缺口,在缺口處鑽三個螺絲孔,要用三塊小銅片把銅環勾住。

此圖中黑色的壓光圈連動桿已經裝上。

這是個很重要的小零件,是要勾住銅環的,這是底視圖,銅的會反光,不很清楚。

用示意圖吧,這個零件長這樣,突出來的剛好勾住銅環。這個零件要做的鬆鬆的,摩擦力不能太大,與銅環接觸點只要一點點就好,所以邊緣磨成弧形,高度當然也要算準。銅環厚度是 1mm,這個零件是用 2mm 的厚銅板磨出來的,磨掉的地方大於 1mm,這樣銅環就能自由活動。

鎖在銅環上是這樣的,不過此圖中螺絲還沒鎖上,螺絲要等把擋光護環放上去一起鎖。

這是近照,希望這樣看得懂。因為銅環會隨著機身壓光圈桿的動作而轉動,所以邊緣開的槽是長形的。

這是接環裡面開光圈對焦,拍攝時自動縮光圈的機構。此機構設計了三次才成功,第一次想用槓桿,但是摩擦力太大,不能用,第二次的設計也失敗,這是第三次的設計。

因為這個桿子收放光圈的方向與K接環相反,所以這個機構大致上還是用滑輪與細鋼索,因為要將施力方向轉向相反方向的話,簡單的機構大致只有兩種,一為槓桿,一為滑輪。

左邊是原來的光圈控制弧形曲桿,此桿轉動的弧度不同可以控制不同的光圈,而向左轉到底是縮光圈,向右則開光圈,此機構就是要在拍攝時將此桿拉向右。此桿下方的銅片是要鎖鋼索的。而彎下來的部位是要使鋼索偏向滑輪的方向,而不要摩擦到裡面的擋光護環。

右方是銅環的內面,鋼索的另一頭鎖在彎出去的桿子上。這個桿子與左方固定鋼索的機構在運行時會交錯移動,所以不能打架,必須互相避開。圖的最右方則是滑輪。

這個圖是裝起來以後的示意圖,拍攝時機身將銅環壓向圖中的反時針方向,拉動鋼索,透過滑輪將光圈控制桿向順時針方向拉,於是完成開光圈的動作。

這是實際的安裝圖,銅環是在圖中接環的下面,光圈控制曲桿則是在接環的上面,所以這兩個零件是透過接環上的缺口位置來互動。

因為只靠鏡心中的一個小彈簧將曲桿拉回,力量似乎不夠,因為鋼索並不像絲線那麼軟,還是有些彈性,有時無法縮到最小光圈,所以曲桿的基部再加個彈簧。曲桿在往鏡心縮的時候會貼緊擋光護環,所以彈簧不能突出,要在曲桿上挖個小凹入處,以便容納彈簧。左方紅框中是把鏡座的壁上挖個小凹槽,以便卡入彈簧的另一端。這張圖是將零件裝入接環座之後拍的。

這是安裝的另一個角度,這個機構有點複雜,照片中銅零件又會反光,可能看得不是很清楚。接環上有些挖掉的部份,是原來錯誤設計時施工留下的痕跡。

這是由外面看。

這是將光圈環以及鏡尾座裝起來的外觀。

這是裝了鏡尾座之後的外觀,滑輪右方的小銅片是避免鋼絲在鬆弛狀態脫出溝槽用的擋片。原來鏡座上的這一區域並沒有凹入,因為改鏡挖掉了不少,以便容納這些零件,所以這隻鏡是徹底的破壞性改裝。

這是另一個角度,這個機構要設計時要注意要能夠調整鋼索長度,所以鎖鋼索的螺絲至少有一隻要很容易用起子調整。裝配時鋼索要調好,調到剛好機身將光圈壓桿壓到底時,光圈也全開。

這個機構拉鋼索的啟動點是在接環的外側,光圈控制桿被拉動的位置是在內側,這很重要,反正一邊拉另一邊被拉,為何會很重要?因為改鏡時要考慮機身壓桿能轉動多少度,要與鏡頭裡面的控制機構配合,如果鏡頭裡面要轉很多度光圈才能全開,超過了機身的壓動角度,則光圈可能無法全開。那與內側外側有何關係?關係大了,圓周的外側與內側拉動同樣的角度,但是拉動的距離卻不一樣,機身壓下去由外側拉動,外側會拉的長一些,內側拉則拉動距離較短。第二次失敗是的原因就是由內側拉,結果拉動距離不足,無法全開,因此重新製作零件。

這隻鏡因為兩次設計錯誤,再加上改到一半,網友又來找我改別的鏡,所以停停改改,改了幾個月。

這是將光圈控制環片裝上後的外觀。

裝上鏡身,此時壓光圈連動桿已經可以將光圈打開了。當然裝配的過程中,許多地方會磨到等等,整整修修要花很多時間。鋼索也要調整的剛好,否則容易傷到其中的一些光圈機構,不過實際上與機身溝通的光圈壓桿其實還有一些可以調整的空間,因為那兩個螺絲溝槽其實是長形的,不過調的空間有限,還是要先把鋼索調整的剛好,再視需要來調整光圈壓桿。

把勾住銅環的小銅片裝上,再裝上檔光護環,鎖好螺絲,就幾乎完成了,剩下調整無限遠的工作。此鏡調整無限遠很簡單,只要把前面說的對焦環上那三隻螺絲調鬆就可以調整對焦環的位置了。

看起來還不錯吧,可是沒有保護壓桿的護片,有時間再來做一個吧。

這隻鏡縮到無限遠時只有這樣長,雖然看起來很大隻,但是拿起來很輕,不過原因不是像現代的鏡頭都是塑膠,而是這隻鏡為了要對焦到 1:1,所以鏡身很粗,使它看起來覺得應該很重,其實裡面都是空的,因為微距鏡的鏡片其實很小。

伸到最長的外觀,這樣以後就方便多了,可以直接對焦到 1:1,其實在數位上的 1:1 已經相當於底片機上超過 1:1 了。


D.T. Tang 製作

本頁最後修改日期: 2007/3/27

巨眼之門首頁www.bigeye.ur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