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lei HFT 50mm f1.8 改裝為真正 Pentax K 接環


Rollei HFT 50mm f1.8

這個題目看來很怪,為何叫做真正 K 接環?因為以前改過好幾隻 Rollei 的 QBM 接環鏡頭,但是都是將就原來的接環車一下,裝個銅環當作插刀卡榫,細節請參閱相關的網頁。

那樣改有什麼問題呢?因為有一截鋁合金的部份會與機身接環摩擦,這樣難免會有些鋁屑掉出來,這樣對數位單眼會有負面的影響。如左圖中,原來的接環是經過表面陽極處理的,比較耐磨,但是那些車掉的部份鋁合金就露出來了。

於是一直想怎樣用一般的 K 接環來改,但是裡面有些零件又在鏡座上,很不好弄。剛好得到一隻品相不太好的同款鏡頭,就想豁出去來試試看吧。

這個外表夠差吧,此照片中後面的接環座已經被我拆掉了。

此鏡的接環外觀原來是這樣,這張圖是借用以前同款鏡頭拍的圖,所以對焦環的花紋橡皮還在。

用工具卡住紅框中的缺口可以將護環拆下,裡面的鏡座就會露出來,請參閱以前的網頁。有些類似的鏡頭護環沒有缺口,那就要鑽兩個小洞才好拆。

拆接環座的時候要注意,會有鋼珠掉出來。

這是接環座,圖中左方的兩個孔原來是鎖對焦定位桿的,已經拆下。就是因為定位桿鎖在這裡,如果把鏡座整個車短換成 K 接環的話,那這個定位器就無家可歸了,所以以前都是用銅環來充作插刀卡榫。

但是想了一下,難道真的不行嗎?想了幾天終於想到了,怎麼弄後面會說明。

此外還有個問題,就是此鏡鏡心的一些零件可能頂到 K 接環,因為形狀並不規則,很難用游標尺量。左量右量,就是覺得可能差了一點點,可能會頂到,如果頂到的話,也許將接環挖一下就可以了,但是沒把握。

改鏡有時就是這樣,因為鏡頭零件外表不規則,某些角度無法用由標尺,尺寸就很難量的精準,有時只要差一點就是不行。

既然品相差,就真的動工試試看吧,改壞也不心痛。

接環座拆下後,可以看到光圈環,光圈環上有兩個長形的孔槽,上面有兩顆螺絲,這是調整光圈定位用的,也就是將光圈調整到標示值與實際值相同。先將螺絲轉鬆移動到孔槽的大約中央位置再鎖緊。為何要這樣?先看上面一張圖,接環座上也有兩個長形的孔槽,那是鎖對焦定位器的,但是為何要長形?因為要調整位置,也可以作為光圈校正用,所以此鏡有兩處都可以校正光圈值。

因為我的想法是要將對焦定位器(以下簡稱定位器)固定在接環座的側面,這樣接環的尾巴才能車掉改為 K 接環。因為定位器如果固定在側面,就無法再當作校正光圈之用。當然製作成可調整的也可以,但是沒有意義,因為接環座裝回時螺絲在縫隙裡面,根本無法調整,因此要先將光圈環上的定位器調整到中間,這樣萬一有誤差的話,可以用這兩個螺絲來調整,先調到中間,這樣兩邊都有調整的空間。

在後續的光圈校正以及改鏡的目的上,光圈葉的既定值應該為【縮】,但是此鏡原來既定值是【開】,所以要將拉光圈桿的彈簧改個方向鎖在另一側的螺絲上。

接著要將定位器鎖回接環座,然後裝回鏡頭上,將光圈放在 1.8,然後調整這個定位器,使光圈葉片剛好縮入光圈機構,然後鎖緊。這個動作要調的儘量精準,否則光圈開口大小與標示值會有誤差。雖然光圈環上的螺絲還可以調整,但是這裡調的準確一點,後面調整的幅度可以減小,萬一這裡隨便做一下,後面調到底還是不行就糟了。

現在這個定位器的位置就是以後要鎖在接環壁的位置,因為加工時可能會磨損表面的記號,因此要用不會磨損的方式在定位器的兩側邊緣做記號,位置如圖中的紅線所示。我是用尖的工具畫出痕來,這樣比較不會磨掉。

記號作好以後,定位器可以拆下,攻兩個螺絲孔。後面再攻也可以,紅線的位置是以後要切掉的位置,要保留一點轉折點,大約留下 0.5mm 左右。但是現在先不要切除,還要用到上面原來的螺絲孔。這個零件如果自己重新做也可以,可以用銅材製作一個一樣寬的銅片,長度就是右邊量到轉折點再多 1mm 左右,如果自己做的話,可以長一點,需要的時候再磨短。如果自己製作這個零件的長短比較可以調整,但是兩個邊一定要平行,而且要與鏡心上的卡住定位器的缺口寬度一致,否則對焦時會晃動。

要把定位器裝在側面會有個問題,就是定位器並不是貼在接環座的壁上,有個空隙,要墊一些東西才行。當然磨一塊銅材、鋁材都可以,但是那樣形狀很難磨,一邊是平的,一邊是弧形。於是想到一個方法,先在記號區域中抹一團AB膠,然後等它稍微固化。

這時放一片塑膠袋的小片,再將定位器鎖回去,鎖的位置要與兩條記號吻合。要鎖緊,這樣趁著 AB 膠還有彈性時將它壓到需要的形狀,固化以後就定型了。

這裡請注意,不要用【黑色的 AB 膠】,因為那樣可能會擠出來後遮住原來的刻痕記號。

固化後在接環壁適當的位置打上螺絲孔就可以鎖上,位置必須使定位器的邊緣與接環座的平面保持垂直,否則鏡心對焦時會不順暢。

這是接環壁的外觀,靠基部比較厚,可能要將螺絲孔挖深。鎖上後如果沒有問題就可以來車接環座了。

接環座要車掉多少?如果用的是與 Pentax 原廠接環差不多的薄接環,那大概是將接環座上尾端有螺紋處保留 1.5mm 左右,可以先留長一點,將接環放上去對焦看看能否對焦到無限遠,不行的話再修正。此時定位器也要截短,要從前面說明的位置切,可以先留長一點,否則不夠長就糟了。此鏡要改的話也只能用與 Pentax 原廠差不多的薄接環,太厚的話,許多地方可能都會頂到,到時候又要挖掉。

這是接環座與定位器改造完成的外觀。綠色框中是在接環座上攻三個螺絲孔,這是要鎖 K 接環用的。因為接環座有些長度,因此固定 K 接環的螺絲也要夠長。

這是反面。

這是原來鏡尾的護環,這個護環不一定要用上;如果用的接環直徑夠大可以與光圈環密合,就無須用到護環,但是因為我用的接環是由一隻 Yashica 鏡上面拆下來的 C/Y 接環改造的,直徑稍微小了一點,因此還是用原來的護環來擋一下。

護環的高度當然也要配合接環座的高度車短,在這個行情下,是將接環座車的稍微短一點,而改用護環來頂住 K 接環,因為接環座是用螺絲固定在鏡身,長一點短一點沒差,而護環是鬆的,如果不頂住的話可能會搖晃。護環上要在鎖 K 接環螺絲對應的位置上鑽孔,以便將螺絲穿過。

這是將接環座裝上的外觀,紅框中的定位器也已經定位。轉動對焦環看看,好像沒什麼問題。

把鏡心位置調到無限遠,再將 K 接環裝上,好險!原來擔心無法裝 K 接環的部份就是這個光圈組件可能會頂到 K 接環,原來的想法就是萬一頂到的話,就挖掉一些,現在裝回去發現還好,只差一點點。

這是另一個擔心的地方,就是那片定位器,調到無限遠,也就是只差一點點,不用磨接環。

改好了,這是把接環裝好後的外觀,當然無限遠的位置還是要再精密調整一下,光圈葉的位置也要再確認是否無誤。

K 接環上沒用到的螺絲孔還沒用 AB 膠填起,因為還要做其他的施工,等最後再來處理。

德鏡有些奇怪,為何用了效果還不錯的 HFT 鍍膜,可是光圈葉片卻反光那麼強,日製鏡頭一般就不會這樣,即使鍍膜不怎樣,光圈葉的反光也不會這麼強。

這是側面圖,對焦環以及光圈環上也貼了花紋橡皮,看起來像個鏡頭了。這個鏡頭改為 Pentax 用的話,鏡片組件要調的伸出接環許多,不過在數位機上並不會打到反光板,只是看起來有些突兀。不過在 MX 底片機上,對焦無限遠時會稍微碰到反光板,只卡到一點點,也許可以用磨掉一些鏡片外框的方式解決,不過目前沒有這種需求,暫時不管它。

這是頂視圖,此鏡其實品相不好,外觀不少磨損,所以拿來試改。目前確認此鏡可以改為真正的 K 接環,也證實由 C/Y 接環改造的 K 接環可以用,只是拆鏡時轉的角度不能轉到底就要拿出,否則拿不出來,不過這只是小問題。

如果只改為縮光圈對焦,這不是我的習慣,能改開光圈對焦還是比較好用。

這個鏡頭要改開光圈對焦有個麻煩,就是壓光圈的方向與 Pentax 是相反的,與 Nikon 一樣,那怎麼辦呢?以前用過滑輪,但是這隻鏡的機構不大適合用滑輪與鋼線,因為用滑輪的話要有兩個可動環,這個接環要改成那樣太麻煩。

不用滑輪就要用槓桿才能將方向改變過來,來改改看吧,原來的光圈撥桿是垂直的,而且很接近鏡心。此種情形要去製作槓桿的話,會有個問題,因為撥桿接近鏡心,那槓桿的擺動很容易打到鏡心,不好做。於是把撥桿弄成水平的,這樣突出來多一點,應該比較好改。

想了一陣子才想到這個形狀的壓光圈槓桿機構,將銅板裁切成左方的形狀,再折彎成右方的形狀,當然一開始要裁的大一點,不然折了以後萬一有些地方沒弄好,就沒有磨小的餘地了。這個形狀其實也不是一開始就設計好的,是一邊改一邊修,修修磨磨之後才作成這樣的。

為何要上下兩個孔?因為這樣才不會搖搖晃晃,而且這個形狀才能有一個上下移動與光圈撥桿垂直的交會點。

這個零件做好之後外觀如左圖,光圈撥桿的附近原來就有個鎖光圈連動零件的地方,請參閱以前的網頁。所以在接環座上有個空間,其實即使沒空間也可以磨出來,因為此鏡的鏡心直徑不大,還有許多餘地。

在接環座上攻個螺絲孔,把零件鎖上,這樣壓光圈撥桿的機構初步完成。

這個零件在設計時,要注意鏡座到接環的空間,所以這個零件扣掉螺絲冒的高度大概只有 3mm。壓鏡心光圈撥桿的長度也要算好,鏡心撥桿會隨著對焦而前後移動,要算好移動量。

裝上試試看,似乎可以。

這是另一個角度。

來一張近照。

另一個方向的近照,其實光圈撥桿還可以剪短一點,不過可以用了就算了。那個零件做了一個凹入處,其實也是要避過鏡心上的光圈撥桿。

因為連動零件很接近光圈環的內壁,所以這個壓在接環下方的環,在壁要挖個洞,免得光圈連動機構會卡到內壁。與該機構那隻長螺絲衝突的地方也要磨薄,為何不挖掉就算了?不行,因為那隻螺絲不能鎖太緊,這裡鋁環要留一點就是要頂住螺絲不讓它鬆動自己轉出來。

這是用外環頂住螺絲的狀態,旁邊挖掉的地方是要方便一個頂桿裝入鏡身用的,頂桿後面會說明。

這是那個用 Yashica C/Y 接環改的 K 接環,上面有幾處凸緣,這些凸緣剛好可以承載一個轉環。

從零件堆裡找了一個Nikon廢鏡上的零件環,剛好外徑可以卡在接環的內部,而且還可以轉動,也不會太緊,真的太美了,這樣就不用去做銅環,我最怕的就是做銅環,很麻煩。其實也不是真的麻煩,是噪音很大而已,怕鄰居來抗議。

這個厚鋁環稍微厚了一點,有些地方會突出接環,車了一下。

這裡有另一個零件,這個零件是頂前面提到縮光圈機構的頂桿,一邊要鎖在轉環上,一邊要能頂到那個零件,所以這個零件要先弄成差不多的形狀,裝上再去慢慢磨成適當的形狀。然後在適當的角度裝上與機身連動的光圈壓桿。這些敘述看起來很簡單,其實過程非常耗時間,因為無法一次就設計出尺寸,都必須慢慢打磨,慢慢量測位置,位置萬一不對的話,很麻煩,因為可能要重新鑽一些螺絲孔,有些萬一只差一點點的話,連重新鑽孔都很難。

這是另一面的外觀。

這是底視圖。

這是裝上接環的外觀。

這是接環的內面,這個轉環的上方是頂住接環原有的凸緣,底面則是做了幾個彎形的薄銅片,鎖在接環裡面,頂住鋁環,這樣鋁環就可以轉動而不會掉出。

紅框中挖掉一些的位置是配合接環上頂鋁環的那幾個銅片,那些銅片突出,所以這裡要有些地方凹入。

這是原來 Rollei 鏡頭的接環座車下來的一節尾巴,車修一下應該還可以作為鏡尾的護環。

原來鎖對焦定位器的螺絲孔用黑色的 AB 膠補起來,再重新鑽洞以便鎖在 K 接環上。

這是原來鏡尾的一個環圈,位置在鏡尾上,也車成配合的長度鎖回鏡尾。

好了,都完工了。

這樣就是可以開光圈對焦的 Rollei 50/1.8。這隻鏡這樣改其實很花時間,主要是因為它的光圈撥桿方向與 P 家的不同,因此要用槓桿原理把方向改過來,而這些零件的形狀又很複雜,只能修修磨磨慢慢弄。當然過程中難免有些時候接環一裝上去鎖緊,結果光圈就是不會動,又要去找哪裡突出來,又要拆開修磨,這個過程也很花時間。

當然改鏡無法每隻都用一樣的改法,因為要依據找到的廢鏡接環而有不同的設計,但是大致原理類似,此鏡如果要改開光圈的話,大致都可以參考這樣的改法,只是有些接環的結構不一定能找到剛好的內環,那就要自行打造了。


D.T. Tang 製作

本頁最後修改日期: 2007/3/20

巨眼之門首頁www.bigeye.ur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