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lei HFT 50mm f1.8 Pentax K 接環


Rollei HFT 50/1.8 Rollei HFT 50/1.8

雖然已經有了一隻 Carl Zeiss 製造的 Rollei 用 50mm f1.8,但是那隻 Zeiss 鏡並沒有多層鍍膜,而看到這隻 HFT 的多層膜閃耀著五彩顏色就受不了,因此就又標下來了。

Rollei HFT 50/1.8

此鏡的光學結構與那隻 Zeiss 製造的 50mm f1.8 完全相同;這是鏡片結構,六群七片。

Rollei HFT 50/1.8

此鏡標到後有些後悔,因為沒有光圈 A/M 切換,也許不太好用。

不管了,先拆拆看,這個鏡尾環上有缺口,比較好拆,不用去磨出缺口。

此鏡比那隻蔡頭多了一個零件,那隻鏡沒有將光圈數值傳遞給機身的機構,此鏡多了此機構,就是亮白金屬色的那個環,環上有個突起,與光圈環連動,可以將光圈值傳給機身。

拆開後可以看到左方紅框中有個突起,是配合右方光圈環上的一個小孔,這樣就可以將光圈環的位置與左方金屬環連動。

金屬環的另一面是一個突起,靠著下方的彈簧彈出與機身連動。

如果要改鏡給 Pentax 用,在裝回時這個環可以不用,因為此環只是傳遞光圈大小給 Rollei 的機身,改鏡後已經沒有作用。

此環取下後,可以看到下方有一片很薄的銅環。此時後鏡組也可以拿下,只要卡住卡環的缺口就可以拆下,很好拆。

取出後外型是這樣,應該是隔離兩個零件以及增加滑潤度。

前方的濾鏡環與蔡頭相同,與銘版是在一起的,用手用力轉就可以取下,如果取不下,可以轉到最近對焦距離,使鏡筒伸出,就可以用廚房開罐子的工具來轉開。

轉開後在鏡筒與對焦環的間隙裡面可以看到三顆調整無限遠的螺絲,與其他的鏡頭都很類似,此處就不再說明。此處將濾鏡環拆開主要是改鏡完畢後必須要調整無限遠而已。

後鏡座的結構與那隻蔡頭完全相同,也是一樣的三隻螺絲,連螺絲的形狀也一樣。

三隻螺絲其中最長的一隻是圖中右下角的,特別突出是因為突出後可以控制前面對焦環轉動的範圍。

這是後鏡座正上方的樣子,與那隻蔡頭幾乎一樣。

三隻螺絲取下後,後鏡座就可以拿下,這裡面的結構也是與蔡頭類似,但是彈簧不同,蔡頭是細絲彈環,此鏡為捲圈式的彈簧。

請注意紅框中的突起,此突起與蔡頭不同,蔡頭比較長一點,此鏡短一點,會有何影響?後面會談到。

還有一個重要的,請看到此圖中藍色箭頭之間的距離,有一段落差,這是鏡心可轉動的對焦部份與外環鏡身的高度差,此鏡要縮進來很多才能對焦到無限遠(這是後來裝好了才發現的,所以又拆開重新調整),要趁著後鏡座拆開時,將鏡心部份儘量向機身方向轉進來,最後才能調到無限遠。

因為此鏡沒有 A/M 切換,但是有 HFT 的優良鍍膜,而且此鏡與前次那隻蔡頭機械結構幾乎一樣,因此想先將蔡頭的後鏡座換給此鏡使用,那不就很快可以使用,而且有 A/M 切換嗎。

於是就將兩鏡的後鏡座對換,果然可以,但是有幾個小問題,第一是光圈環也要換,因為兩鏡光圈環厚度不一樣,可是不同鏡頭的光圈環位置要調整一下,否則各光圈的數值會不對,紅框中的螺絲鬆開就可以調整,鬆開後光圈放在1.8,調整螺絲位置使光圈葉片的位置在全開,這樣就可以將螺絲鎖緊了。

光圈調整完畢還有其他問題,A/M 切換環外面有一個定位圈(這些零件都請自行參閱以前那隻鏡頭的拆解說明),因為前兩張圖說鏡身上有個突起的長度不同,而就是因為長度不足而導致切換環會無法定位,會亂轉,為了固定此環,又從舊料箱中找了一隻小螺絲,將定位環加以固定(請見紅框中)。

因為小螺絲會突起,所以 A/M 切換環就需要將圖中紅框中的區域稍微磨掉一點,這樣才不會頂到小螺絲。

將其他的零件裝回就完成。當然最後的步驟是要調整無限遠,那隻蔡頭隨便調一下就可以了,可是此鏡對焦機構可能稍微不一樣,所以前面曾說要將鏡心部份儘量往機身方向調整,最後才能對焦到無限遠。

在 Pentax 的機身上是剛好可以調整到無限遠,所以此鏡如果配在法蘭距更大的機身上可能就無解,例如 Nikon 可能無計可施。

雖然完工了,但是那個外觀看起來實在有些奇怪,光圈環與對焦環怎麼看都配不起來,想想看還是 Zeiss 的零件歸 Zeiss,Rollei 的歸 Rollei 好了。於是重新再裝配。

這個鏡頭原來有些入塵,而且還在不是光圈葉的那些鏡片當中,居然還有些纖維,我猜是原來不知幾手的用家自己拆的,職業師傅雖然沒有無塵室,但是也應該不會這麼離譜。

因為入塵,所以還是忍不住想拆鏡片,前鏡片的卡環居然沒有缺口,用了一些增加摩擦的物質去試著轉也無法轉開,於是豁出去了,鑽了兩個極小的孔,當然一下子就拆開了。

這是前鏡組拆開的樣子。

前組鏡片一共四片,沒有膠合鏡,最左邊是最前面的,最後一片鏡片與鋁框是在一起的,無法分開。這些鏡片因為兩面弧度還算明顯,裝回去時不大會弄錯面,那些隔離環的形狀也還分的清楚,但是如果經驗不夠的朋友要拆的話,筆者還是建議每個隔離環與鏡片最好都要記得哪一面朝外,哪一面朝內,否則裝回去影像整個會糊掉,到時候再拆一遍很麻煩。重裝的話不只是拆裝麻煩,有時拆的時候會再入塵,有時手指又不小心碰到,又要重新擦洗,鏡片是能不擦就不擦。在裝鏡片之前最好用酒精把手指上的油漬洗掉,或者用指套,在一般藥房就可以買到無粉的指套,指套不能放久,放久常常就變質成為黏黏的。

前鏡組擦洗完畢,看看後鏡組似乎沒什麼問題,因此就不拆了。

這是光圈控制機構放在最大光圈的狀況,可轉動的壓桿應該不會卡到那個與光圈環連動的缺口,否則在使用時轉到最大光圈後稍微不小心在轉一點就會卡住。

如果沒有裝好的話,這個壓桿會像這樣卡入缺口,這樣光圈環就轉不動了。

要怎樣避免壓桿卡入缺口?這就與這個對焦用的鏡組定位裝置有關,Rollei 鏡要拆的話最好將這個定位裝置原來的位置用尖的金屬或是簽字筆之類的作好記號,裝回時不要歪,這個定位器的位置與前面壓桿可以轉動的角度位置有關,角度要調到那隻壓桿不會卡入缺口才行。當然拆的時候不做記號也可以,到時候再來調;不過我比較懶惰,做個記號比較方便。

我手上的 Rollei 鏡有 50mm 以及 35mm 兩種,這個定位器的長度不一樣,因為 35mm 鏡頭對焦行程短,因此定位器也比較短;所以兩種鏡頭的定位器不能混用。其他的零件則都相當接近甚至相同。

這個鏡原來在 Rollei 的機身上可以全開光圈測光,而另一隻 Zeiss 鏡則為縮光圈測光,故此鏡沒有 A/M 切換,這隻彈簧原來是保持在最大光圈用的,而現在改裝後,無法開光圈測光,必須使光圈像 M42 鏡一樣保持在縮光圈的狀態,因此這隻彈簧沒有用處,應該拆下,否則會與縮光圈機構的彈簧產生互相抗衡的現象。

這是後面接環的狀態,此位置是鎖前面那個定位器用的,鎖定位器有兩隻螺絲,此處右邊的接環要挖掉一塊要將那隻螺絲的位置讓出來,再將定位器直接鎖在鏡座上,這樣才不會在拆接環的時候把定位器弄的掉下去而造成困擾。

以前改鏡是將左方鎖螺絲處挖掉,但是那個位置挖掉了會使接環變得很窄,怕強度不夠,因此現在挖右邊的,而左方則鑽小洞,將螺絲穿過接環來鎖定位器,這樣對接環強度的影響較小。

左邊的螺絲鎖上後發現這隻螺絲似乎比較短一點,所以也不是所有 Rollei 鏡的螺絲規格都完全相同。螺絲不夠長的話鎖在定位器上的螺牙數不夠,怕會鎖不緊,因此這裡的接環用銑刀磨薄一些,這樣就可以鎖的緊一點。

如前所述,這隻鏡沒有 A/M 切換,因此要將光圈保持在縮的狀態,這樣才能測光。要保持在縮光圈狀態還很麻煩。也許有人說前面不是有彈簧嗎?把那個彈簧朝反方向裝不就可以了,雖然大致可以,但是反著裝會經過一些其他的機構,似乎會卡到。因此就使用他原來的機構裝回去,因為原來的鏡尾已經車短,所以這樣裝回去等於是將縮光圈用的凸針壓縮,就會保持在縮光圈狀態了。

前面曾說到此鏡調無限遠時似乎比那隻 Zeiss 鏡頭更需要將鏡組往機身方向調整,而這樣調整時,那個叉住光圈連動桿的零件似乎有些會頂住鏡組核心組件,因此要將那兩隻叉狀的部份稍微往上折一下,折一點就好。這些零件弄好後,整個裝回去就改裝完成。

試用了一下,發現用原來的縮光圈機構似乎不能縮到最小光圈,於是再思考一下,還是將彈簧直接裝到內部的光圈收縮桿上比較方便。

最後將接環上黑漆,這是上完黑漆的樣子。

這是銅環的規格圖,這是由實際的照片描繪的,只要按照比例製作即可。但是鑽洞的位置,必須很精密,所以先鑽小孔,再慢慢磨大會比較好。外框其實就是一般 K 接環卡榫部份的規格,直接量 K 接環就可以。內徑是要配合此鏡頭原來的後鏡組護套,護套的外徑稍小於 32.5mm,所以銅環內徑 32.5mm 就不會卡住護套。

裝配完成後反光降低許多,接環的側面不用上漆,因為水泥漆的附著力沒那麼好,而側面有時在裝鏡頭時可能會碰撞到機身,怕會掉漆。如果上漆時無法避免的會染到側面,等漆乾了再用銼刀磨掉即可。。


D.T. Tang 製作

本頁最後修改日期: 2006/5/26

巨眼之門首頁www.bigeye.ur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