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olta micro 50mm f3.5 鏡頭改 Pentax K 接環


Minolta micro 50mm f3.5

手上雖然有一隻俄製的 50mm 焦距微距鏡,但是只能達到 1:3,有時稍微不足。在網路上看到一隻 Minolta 的微距鏡,價錢算便宜,於是標下來改改看。

這隻鏡是 MD 接環,MD 接環與K接環法蘭距差了大約 2mm,改起來會有些挑戰性。

Minolta micro 50mm f3.5

有挑戰性為何要買?並不是真的閒閒沒事做要來挑戰一番,主要是看到光圈環後面到接環還有一截,看起來似乎可以把他車掉以便增加法蘭距。不過這個判斷是錯的,等到開始施工就開始後悔了,實在很難改。

但是肥皂都抹了,當然就洗下去吧。這隻鏡後來改了很久,想了很久,最後終於改成了,而且是可以開光圈對焦,有光圈連動的真正 K 接環鏡頭。

Minolta micro 50mm f3.5

此鏡由網路上查到的資料是四群六片。

改鏡當然要先拆接環,這是鏡尾接環座拆下來的樣子,一共是四顆螺絲,螺絲拆下後是鏡尾座與接環一起取下。

這是內面的結構,長桿子是縮光圈環的連動桿,因為此鏡為微距鏡,鏡組會往前伸出很多,所以連動桿也很長。與連動桿相反方向的短桿子是拍攝時縮光圈連動桿機構的一部份。

這是固定連動桿的軸心,是用彈簧片固定的。

把彈簧片拆開後,再把那些零零落落的螺絲都拆掉,螺絲拆除後,那兩片連動桿的零件就可以取下,現在可以看到鎖定接環的四顆螺絲。

這裡有幾顆螺絲將後方的保護片鎖在接環上。

把接環拿掉後的樣子,當初就是看這個接環座很厚,才認為有車薄的空間。

現在看起來不好玩,因為裡面的結構只有邊緣厚,內部不夠厚,而且有個缺口,上車床不好夾,夾太緊會變形,夾不夠緊會飛出來。

雖然很小心的車,但是因為車薄之後,邊緣都會不見,不夠硬了,很難夾,最後還是飛出來,然後被車床零件把表面刮的很醜,也打歪了,有些變形,終於放棄去改這個接環座,另想辦法。

現在先不管鏡尾了,先看前面的對焦機構是否有辦法調整無限遠位置。

這個銘版不錯,也是有凹槽的,卡住凹槽就可以旋轉拆下。

銘版拆下可以看到固定濾鏡環的四顆螺絲。

濾鏡環拆下後可以看到固定鏡組的螺絲,應該有四顆,可是實際上只有兩顆,不知是出廠忘了裝還是以前的人清理的時候裝漏了,還是故意不裝?原因不詳。

右邊可以看到長長的濾鏡環,因為是微距鏡,濾鏡環也特別長。

這是原來的兩顆螺絲,拆下後可以取出鏡心。

鏡心取出後看起來是這樣的,左方紅框中是光圈調整用的連動桿,右方則是拍攝時縮光圈的連動桿。

光圈調整連動桿就是卡在這個鏡身上長條狀的凹槽中。

縫隙裡的是無限遠調整螺絲,這下子傷腦筋了,螺絲很深,一般的小起子根本碰不到。

將鏡身內部零件轉出來也無法碰到螺絲,而且多螺紋的鏡胴很精密,絕對不能硬把起子擠進去,那樣可能將它碰傷,碰傷了很難修復,對焦時轉起來就會不順暢。

只好又去買到了這個前端很長的小起子,這樣終於可以調整螺絲了。

調好後,把鏡心裝回去,從舊零件盒子裡找了兩顆舊螺絲補上,如藍框中的螺絲,我想原來設計有四顆螺絲,還是補足比較好。

鏡心裝好後,把濾鏡環裝回,這下子問題來了,與另一隻 Fuji 的鏡頭一樣,將無限遠調向機身方向以後,因為鏡心更為縮入,導致濾鏡環會頂到內部零件,要把濾鏡環車短才行,可是濾鏡環很薄,根本不能上車床,怎麼辦呢?還是老方法,用個 55mm 口徑的舊濾鏡裝在前面,車床夾住濾鏡框,這樣總算是把它車短了。

已經將前方的無限遠調焦機構調到不能再調了,現在要來改鏡尾。接環座已經拆除,現在光圈環可以取下,再將紅框中的四顆螺絲取下,第二截鏡座就可以拿下來。

這是第二截鏡座與拆下的光圈環,拆光圈要注意,【有鋼珠】,還有【頂住鋼珠的小彈簧,都應該先取下收好】。

第二截鏡座還有一些空間可以車短,可以車到與光圈環齊平,也剛好不會使固定螺絲突出。

這是第二截鏡座,這是已經車短後的照片,大的孔是鎖定這一截零件用的螺絲孔,是沈頭式的,所以有容納螺帽的凹洞,小孔是原來鎖最後接環座用的螺絲孔。因為原來的接環座被筆者給車爛掉了,因此這一截鏡座車短後就變成了接環座。

這一截車的時候不能車太短,以不讓沈頭螺絲的螺帽突出來為度。而且要比光圈環稍微突出一點點,真的只有一點點,這樣後面的金屬片鎖上後,光圈環才不會被頂住卡死。

這個零件筆者在車之前就是太懶惰也太大意,忘了將頂鋼珠的彈簧先取出,結果上車床一甩,彈簧就不知飛到哪裡去了,那隻彈簧的直徑又特別小,根本找不到可以替代的,結果只好重新找大一點的鋼珠與彈簧,並且重新將彈簧孔鑽大,所以切記,拆開後要將【鋼珠與彈簧都先收好】。

這是車好後裝上的狀況。

車短後找了舊的 K 接環比了一下,發現幾乎剛好對焦到無限遠,而且 K 接環直徑不夠大,剛好無法卡住光圈環,也就是說即使 K 接環裝上了,光圈環可能會掉出來。

這時還發現另一個問題,【反光鏡好像會打到鏡尾】,這下麻煩大了,如果會打到鏡尾,那就徹底沒救。經過仔細估計了一下,判斷對焦在無限遠的時候應該【剛好】可以碰不到反光鏡,但是有點冒險,想想看還是冒險一試吧,萬一不行只好改成只能拍微距的鏡頭,但是那樣就有點可惜。

顯然K接環與鏡身之間必須再加上一片金屬片來擋住光圈環,否則光圈環無法正常運作。但是現在幾乎剛好可以對焦到無限遠,沒有空間放入金屬片,因此要將K接環邊緣的凸緣車平,這樣才能爭取到放入金屬片的距離。

這是原來的光圈環,突出物應該是原來與鏡身間傳遞光圈訊號用的,現在改鏡用不到了,可以切掉磨平。

這是 K 接環車平後的樣子。

這時在 K 接環上要打四個洞,以便鎖入接環螺絲,打動要打準,接環上的紅點要對正鏡身上光圈或是對焦的標記,這樣裝上鏡頭後標記才會在鏡頭正中央上方。

這是放在接環與鏡座間的金屬片,先車成圓形,也要對準打四個洞。

把金屬片與接環裝上,測試了一下可以對焦到無限遠。接下來要做縮光圈機構,此鏡原來的光圈機構中並沒有維持光圈常開或常縮的機構,而鏡心上剛好有個螺絲孔,原來不知做什麼的,現在剛好可以鎖一顆螺絲,然後找個長的彈簧鎖上,這樣就可以使光圈經常保持在縮光圈狀態,可以如同 M42 鏡一般使用。

這是另外一面,紅線是表示彈簧的位置,右邊彈簧的端點勾在原來的縮光圈機構的叉狀物上。

這是近一點的照片。本來做到這裡可以完工,但是發現鏡身與鏡心中間還有一些空隙,有沒有可能像我那隻 Vivitar 鏡頭一樣可以改成真正的 K 鏡?也就是可以開光圈對焦,拍的時候光圈才縮起?因為微距鏡常用小光圈,有時小光圈在陽光大的地方真的很難對焦,有時連取景都困難。如果能改成【真正的 K 鏡】那不是更好用。

首先將原來的縮光圈連動桿裝在接環與鏡身之間的金屬片上,這個地方原來有個突起,是卡彈簧用的,現在用不到,要磨平再用簽字筆塗黑。

然後裝上金屬片,這個銅螺絲找了好久,終於找了一個螺絲,這種螺絲必須鎖緊後上面的零件還能動才行,也就是螺絲有兩段,有一段比較粗,沒有螺紋,剛好可以卡入這個零件。

旁邊磨出來的缺口是容納一些彈簧用的,磨那些缺口要實際用彈簧去比一下再切除。

這個圖可以看出鏡心與鏡身間還有空隙。

因為 K 接環與金屬片中還有些縫隙,剛好可以放入一片縮光圈用的連動機構,如左圖,淺灰色的部份是接環的剖面,圖中接環的凸緣暫時先畫出,深灰色部份則為可以容納一片小鋁板的空間示意圖。

這個零件先車成圓形,再來挖些洞,這個洞是避開前面的那隻銅螺絲用的。

這是縮光圈機構的另外一個方向,藍色的框中是彈簧,紅色框中的是鋁板折出的突起。在光圈桿旁的位置要鑽兩個小孔,一個是此處要裝的縮光圈彈簧,但是彈簧的末端一端勾在小孔,另一端也要有固定處,此處是將鋁板挖一挖折一下,成為一個小突起。

下面是沒有框的照片,看起來比較清楚,這隻彈簧以下稱為【第一彈簧】。

這是示意圖,將鋁板切個槽,就可以用尖嘴鉗將鋁板折起,靠基部磨一些小凹痕,彈簧就可以勾在凹痕裡面。

這是另外一個角度,掛在那裡的彈簧稱為【第二彈簧】,目前還沒用上。

這是另外一面的零件,紅框中是在鋁板上磨切出凹槽,再將鋁板折起,這樣就可以勾住彈簧,不需要用螺絲。

這是另外一面,右方的就是與機身配合的縮光圈連動桿,用兩顆螺絲固定在小鋁板上。小鋁板上的凹入處是要容納彈簧的。

連動桿裝上後像這樣。

這是凹入處容納彈簧的樣子。

這是兩片鋁板接合後的樣子,用彈簧勾在那個連動桿上。

整個的動作如下:鏡頭拆下離開機身時,小鋁板不受力,光圈連動桿被第一彈簧拉住而使光圈縮起。拍攝時機身也會將連動桿釋放,而第一彈簧也會發生作用使光圈縮起。而當裝上機身在取景狀態,光圈桿會被壓下,小鋁板就會轉動,此時會拉動第二彈簧進一步將縮光圈桿拉開,光圈打開,可以全開光圈對焦。

因此第一彈簧的彈力不須很大,而第二彈簧力量必須大於第一彈簧,這樣才能拉開第一彈簧。

這兩片金屬之間會有動摩擦,因此每個面上要用很細的沙紙磨一下,然後要上蠟,然後再將蠟打光就可以減少摩擦力。

這是示意圖,連動桿釋放時紅色部份的彈簧發生作用。連動桿壓下時則藍色的彈簧發生作用。底下的縮光圈桿則會隨著彈簧的作用而向左或向右。

紅色的單箭頭是固定較軟彈簧的位置,藍色的單箭頭則是固定較硬彈簧的位置。

這是裝好後的樣子,裡面的零件會反光,這樣是不能用的,應該要塗黑。

手上有顆 Pentax 50mm f1.7 的零件鏡,後面有鏡頭保護片,直徑剛好與此鏡頭可以配合,螺絲孔也剛好與 K 接環相合,因此後面那些零件就無須塗黑,只要裝上這個擋板就好了。

真正裝的時候問題又來了,因為原來的這一截鏡座車短了,造成原來的接環螺絲鎖上的時候會頂到底下的零件。

這時有兩種解決方法,一個是將螺絲磨短,一個是將底下的零件鑽一個小的凹孔來容納螺絲。因為將螺絲磨短會傷到螺紋,還要用小銼刀來修整螺紋,那個螺絲很小,很難再去修整,於是想了一下,決定鑽孔,但是鑽孔的話會有屑掉到鏡身裡面,裡面有多螺紋,而且還有黃油,屑掉進去很麻煩。可是看了一下如果要拆出來鑽孔幾乎要將所有零件分解,於是想了個辦法,把鏡身的空隙用塑膠袋塞住,然後用塑膠袋把整個零件罩起來鑽孔,這樣鑽完了抖一下、擦一擦、吹一吹就可以了。

這是最後完全完工的狀況,現在就有一隻完全與 K 鏡一樣功能的 50mm 微距鏡。

此鏡另一個驚險的是鏡頭最尾端距離反光鏡大概只有 0.1mm 的樣子,反正是剛好碰不到。

也許有人要問,這隻鏡有那麼好值得這樣大費周章嗎?是不是頭殼壞去?其實說實在的是不怎麼值得,原來以為沒那麼困難,拆開了越改才越覺得問題很多。只是肥皂都抹了,只好洗澡吧,既然洗了就洗徹底。

改這隻鏡可以得到一個想法,就是只要鏡身中有空間,也許就能比照辦理,做幾個零件就可以做到開光圈對焦,不要忍受像 M42 鏡那樣以 A/M 切換方式來操作。不過手上的幾隻 Rollei 鏡例外,因為那幾隻鏡在K接環與機身連動桿處有對焦導軌,而那個導軌零件座又是固定在鏡尾座上。要解決的話必須整個鏡尾座都要改,工程太浩大。另一個方法是把鏡頭轉個角度,可是那樣使用的時候光圈指標不在正中央,看起來有些奇怪,因此暫時放棄,說不定哪天有靈感再來動手。


D.T. Tang 製作

本頁最後修改日期: 2006/9/18

巨眼之門首頁www.bigeye.ur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