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opta Meostigmat 70mm f1.4 投影鏡加光圈改 Nikon F 接環(使用對焦筒)


這隻鏡以前改過,不過以前只是把尾巴車一下接對焦筒,沒有什麼參考價值。這次鏡主要加光圈,這就有些難度了,或者說做起來比較複雜,加光圈的都不是很簡單就可以處理。

原來的結構,後鏡組可以轉出來,但是尾巴很長,中間鏡片處是凹進去的,所以外緣有車的空間,改 Nikon 其實尾巴要車掉一些,但有個麻煩,外緣尾巴車掉了,就沒有螺紋,前後鏡組就無法結合。

左方是前鏡組,兩群三片,後鏡組也一樣,是雙高斯結構。

後鏡組原來的狀態,這一面是對著前鏡組的。

前後鏡身,已經將鏡片拆出來。

研究了一下前後鏡組之間的距離其實只有大約 1 mm,這樣根本沒有空間放光圈組件進去,所以要把前後鏡組的後端以及後鏡組的前端儘量車掉一些,使中間的空間加大。但即使如此也只能把距離增加到 2 mm 左右,並不能放光圈組件進去。這樣處理後光圈組件的葉片部分就可以放進去,這樣就勉強可以了。不過這樣改,外徑會變的較大,看網路上有些改的外徑並沒有太大,也許是將前後間距變得更大,但那樣會影響畫質,測試後沒有用那種方式。

先將前鏡組的後端車到勉強還能固定內部的鏡片,使得光圈組件可以裝上。

後鏡組,向上是向著感光面的方向,上方紅色箭頭處已經將外徑車小,尾巴也車掉勉強可以固定後鏡片,但外框不要車太短,要車到鏡頭放在桌上不會碰到後鏡片為度。

下方紅箭頭處在鏡身外黏了一個鋁環,這個環是要做為最後前後鏡組組合時的參考面。因為原來後鏡組是用螺紋結合,尾巴車掉了螺紋也不見了;所以要把原來的總長紀錄下來,把後鏡組外殼的長度也紀錄下來,後鏡組外殼車掉的長度也紀錄下來,那麼新的總長就是原來的總長減掉車掉的長度,處理過的長度是 76.2 mm,但這個尺寸要依照自己處理的結果為準,別人車掉的長度其實不能做為標準,但最後評估,其實後面可以多留 2 mm 還沒有問題。

後鏡組鏡身向著前鏡組的一端,也已經車掉一些,圖中已經噴了黑漆。

後鏡片裝進去後的外觀。

做了鋁環,要鎖在前鏡組上,缺口是配合光圈組件的連桿。

另外一面,紅框中的零件是做為光圈值對齊的紅點,本來凸緣做厚一點就不用做這個鋁片,但是因為前面要鎖螺絲空間又不太夠,留太多螺絲不好裝,所以就這樣設計。

光圈組件,最大內徑 50 mm ,這樣才能把組件外殼套在鏡組外,最大外徑 65 mm ,有點大,但看規格沒有其他選擇。

把光圈組件放進結合前鏡組的鋁環內,圖中是光圈全開。

因為只有葉片切入前後鏡組間,而鏡組的外緣其實沒有透光,要縮到圖中的大小才是最大光圈,實際需要的大小只有 32.5 mm 內徑。此光圈組件縮到最小大約是 5 mm ,其實只有 f8 左右,也夠用了。

因為希望外徑不要太大,所以外殼不能太厚,這裡只能用很小的螺絲把組件頂住,以免角度變化而影響最大光圈位置。

結合後鏡組的鋁環。

另外一面,右下角的凹孔是光圈定位凹痕。

結合。

光圈環。

另外一面。

把頭很小的螺絲尾巴磨小。

後鏡組由側面用螺絲裝上,因為後鏡組外殼薄,不宜受應力,因此上方紅框中的螺絲要由外面就攻螺紋,不能只有裡面的殼子有螺紋,這樣後鏡組的外殼才較不會受力。後鏡組外殼上黏的鋁環是頂住底下大鋁環的,要車到裝起來長度與計畫長度一樣,這樣前後鏡組的間距才能與原來相同。

底下的紅框中,將尾巴磨小的螺絲轉進去,頭部由光圈組件原來鎖連桿的螺絲孔穿進去,這樣就可以控制光圈。當然控制光圈方法也可以用其他方法,但因為外殼薄,如果用光圈環上磨凹槽去卡連桿,怕開槽後容易漏光。

後面的 M52 接環鎖上。

鏡組全貌。

M52-M42 ,25-55 mm 對焦筒尾巴鎖上 NF 接環。

因為對焦筒尾巴其實很薄,所以要把螺絲磨很短,雖然不太牢靠,但也只能這樣,如果會鬆,要用鐵板牙的螺絲再加上 AB 膠,暫時先這樣固定吧。

側面全貌。

拍出來效果如何?其實與預期差不多,原來是 16 mm 電影放映頭,中間清楚邊緣模糊是很正常的。用 A7R 測試,最大光圈 1.4。

縮兩級,f4,看得出來有改善。

最小光圈 f8,邊緣仍不免有些模糊。如果要拍凸顯中央的構圖,其實沒問題啦。


D.T. Tang 製作

本頁最後修改日期:

巨眼之門首頁www.bigeye.ur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