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tz ELMARIT ASPH 24mm f2.8 X2 機身殺機取鏡改 Leica M 接環(使用對焦筒)

您是2021/09/19起第 網頁計數器 位光臨本網頁的改鏡迷

很貴的像機,壞了,即使壞的還是很貴,但機主決定殺了它。事實上,這種相機是否能修也不確定,即使能修也很貴。

蒙皮掀起來,底下有些螺絲。

鏡頭外有個環,似乎只是裝飾而已,可以轉下來。底板也有螺絲,反正看到螺絲就拆了。

側面也有些螺絲。

這一面也有螺絲,黑的,看不清楚。

底板裡面還有螺絲。

背蓋拆開,銅片壓著的 CMOS 電路板。

頂蓋怎麼拆都拆不開,只好暴力對付。

繼續半暴力拆開。

鏡組、低通濾鏡、CMOS 等等都拆出來。

一堆零件。

另外一堆零件。

鏡組,還要在拆。

在拆。

鏡組拆出來。還有些對焦馬達之類的,這是對焦馬達嗎?好像不像,也許是快門或是光圈控制的馬達,反正不重要,改鏡的話,這個也用不到。

這個最後面的鏡片可以在這個柱子上前後移動,底下有彈簧,看到這裡有點傷腦筋了,不會是浮動鏡片吧!如果是浮動鏡片改鏡就很難弄了。不過最後拆完了組合時,這個後鏡片圓形套管的底端距離前鏡組間邊緣應該在 9.5 mm 距離時效果最好,越近週邊影像就越差,所以可能也不算是浮動鏡片,只是縮起來時最後面的鏡片會向鏡頭前方縮起而已,這樣關機時鏡頭才能縮的很短。

後鏡片取下,週邊有三隻螺絲,拆開後可以將後鏡組取下。

後鏡組拆開。裡面的快門以及光圈由後面似乎拆不到。

前面的銘環撬開,銘環是用膠黏的。可以看到裡面的螺絲。

三隻螺絲都拆開。

銘環底下的環拆掉。裡面還有兩隻螺絲,這兩隻才是固定光圈快門組件用的。

光圈快門拆出來。

側面有些有彈性的卡榫,這種卡榫很容易斷,因為本來就沒打算讓人家去拆的。

撬開,裡面是快門葉片。

塑膠蓋子取下,裡面有線圈,不確定是控制什麼。

這個光圈機構還不是那種兩片的陽春光圈,有八片,難怪相機很貴。

另外一個蓋子拆開,這個是控制光圈的線圈。

光圈撬開,裡面都散了。這個都好薄,很怕裝不回去。

塑膠齒輪控制光圈大小。這個機構看起來太精密了,而且都很薄,要由外面控制光圈幾乎不可能,因為裡面太薄了,很難卡住,也無法黏上什麼桿子之類的。最後的評估是放棄原有的光圈,改用外加的光圈組件。

光圈葉片,好薄。

為了要研究原來最後鏡片的位置應該在哪裡,搞了好久,這是模擬裝回原來的位置,後鏡片會縮起來。

這張圖其實拍錯了,彈簧應該在另外一隻柱子上。把後鏡片裝回去,在柱子上來回調整位置拍拍看。因為這種小數位,根本不知道原來的鏡片是如何運行的,而且是壞的,更無法得知原來的運形狀況。如果是底片機,有些還可以把背蓋打開研究,數位機就沒辦法了。

本來以為在這個位置,暫時用膠稍微固定,但後來試拍的結果,只有中間清楚,邊緣很差。鏡主手上還有一台好的,真是有錢啊!好羨慕。比較的結果,拍出來應該不可能那麼差,顯然鏡片距離不對。

這是原來固定的膠,再拆開,把膠磨掉。

最後測試出來,其實後勁片的位置離後鏡組很遠。打算要車個鋁環放在後鏡組與後鏡片之間,但是形狀太奇怪,無法定軸心,因為把週邊設法用銑床做出凹下的一圈,這樣才能對軸心。

初步做個鋁環放上去,兩邊挖掉以便避開兩隻金屬定位桿。

後鏡組拆出來,由前方鎖螺絲固定在鋁環上。

後鏡片的反面,形狀亂七八糟。

把鋁環挖到適合後鏡片的奇怪外型,把後鏡片也裝上,目前為止都要依據金屬桿子來定位。紅框中可以看到這樣其實無法鎖前後鏡組之間的螺絲,所以會影響螺絲處還要挖掉。

後鏡片要先在此狀態下鑽螺絲孔,將後鏡片鎖在鋁環上才完成後鏡片的定位。後鏡片定位後,裡面的零零碎碎凸起物就可以剪掉,金屬桿子也可以拔出來捨棄。

後鏡組鎖上。鋁環也修改了外型。

鋁環外型為何要修改?因為要做整個鏡組與對焦筒結合的零件,要有平面來做為定位,所以後面的鋁環外面要有凸起物,因此要車個有凸緣的鋁環鎖上。改這個,太難搞,沒辦法一開始就設計的那麼好,只能一步一步慢慢修改。

這是整個的鏡頭後半段。

最後這個鋁零件內側要車消光螺紋,外型可以看到實在凹凹凸凸的很奇怪,都是要避過那些塑膠零件上的凸起物,因為塑膠零件無法車,所以只能去修改金屬零件。

鋁環凸緣上的缺口是要避過這些結合前後鏡組用的機構,這張圖就比較清楚了。左方紅框中原來有塑膠凸起物,要磨掉。右方的螺絲是結合前後鏡組的,但是這個螺絲稍微凸出了,會頂到對焦筒的底部,所以最後還要換成皿頭的螺絲。

要來研究光圈機構,原來的不能用,就要另外用光圈組件套在這個前鏡組後面,但是要先做個鋁環以便支撐光圈組件。但是裡面的形狀又是凹凹凸凸的,也無法車。

於是就做個奇怪形狀的鋁環,反正就慢慢挖,要避過前鏡組殼子內的很多凸起物。

另外一面。

這一區開槽,要容納光圈組件的控制桿子。

挖太深了,光圈組件會頂到前鏡組,所以又車了很薄的環墊著。

外面的塑膠殼上也挖槽,控制光圈的桿子要由此穿出來。

由側面用螺絲固定光圈組的架子。

調整到適合的角度,邊緣用螺絲鎖住光圈組件。

上方原來有金屬桿子,已經拆掉。右方紅框中做了控制桿,光圈組件原來的控制桿太短,重新用長螺絲把頭車小一點取代。

最後為了裝配的方便,光圈組的架子這一區整個挖掉。

做了鋁環要鎖在鏡身上,螺紋要鎖在對焦筒,M42 的對焦筒太小,M52 的又太大了,很醜,所以用了鎰鋒的 M46-M42 的對焦筒,長度 17-31 mm ,所以這個鏡頭可以對到很近。

另外一面。

頂住凸緣鎖上鏡身。後面的凸緣就是這個用途。

這裡挖個洞,原來是為了調整光圈控制螺絲,但後來覺得這樣不好弄,所以算是白挖了,不過沒影響,最後裝起來外面看不到。因為光圈連桿凸出,所以整個鏡組裝配時後段先不裝,由後面向前先把前面的有螺紋的一段裝上,再把後鏡組裝上

這是光圈環,裡面的小凹孔是光圈定位用的。因為塑膠鏡身上有些細微凸起,所以這個零件內徑要稍微車大,不能剛好,否則轉起來會不順。

另外一面,凹槽用於卡住光圈連動桿子。原來挖大了一點,所以重新又磨了一個。

裝起來,光圈控制還是裝在外面鋁環與鏡心的縫隙中,還有 1 mm 多一點的厚度,強度沒問題。但這樣光圈環會掉出來,所以還要做零件。

做個鋁環要裝在鏡心前面,要扣在鏡頭前方。

鋁環上有光圈定位鋼珠。

扣在上面,這樣環環相扣,才不會漏光。

最前面的鋁環用尖頭的止付螺絲鎖在鏡身上,但是沒什麼空間鎖,所以在光圈環上適當的位置挖孔以便鎖螺絲。鎖螺絲時要放在光圈 5.6 處。

基本上鏡組已經完成,只能說真的好難搞,每個零件都裝拆了很多次測試。

裝上 M46-M42 長度 17-31 mm 的對焦筒,後面是 M42-L39 轉接環以及 L39-LM 轉接環,這個 LM 轉接環要依據鏡頭角度固定,否則光圈值在機身下方就很難用了。要注意,後鏡片會凸出於 LM 接環,所以放在桌上時要注意方向,免得磨損鏡片

拍出來如何呢?因為這隻鏡頭本來就是 APSC 尺寸的 CMOS 用的,所以用 NEX-6 測試,僅縮圖,無銳化。

這是 2.8,看起來還可以啦。事實上,這是改過的小傻瓜中畫質最好的,當然啦,應該也是最貴的之一,查網路,這台新品要 7 萬多!

2.8 中央截圖,有點軟。

縮一級 f4,畫質有改善。

中央也有改善。

f 5.6 ,看起來不錯。

5.6 中央截圖。

縮到 f 8 ,很好了。

f8 中央截圖

f 11 似乎沒什麼明顯變化。

f11 中央截圖。

f16 也看不出明顯變化。

f16 中央截圖,不縮圖的話看起來似乎柔化了。

f22 就不行了,繞射效應吧。

可能因為繞射現象,中間已經有點糊了,所以做光圈的時候,就只做到 f16 的定位點。

本來怕有浮動鏡片,這樣把鏡片固定住了,拍較近處會不會較差?

這是拍較近的位置,f2.8 拍的,看起來似乎還好。

查網路規格,這台原來可以拍 30 cm 的樣子,不過現在用這個規格的對焦筒,可以拍到這麼近,但週邊畫質並不好,畢竟原來設計不是拍這麼近的。

這樣也很近了。

光圈縮到 8 ,邊緣改善很多了。


D.T. Tang 製作

本頁最後修改日期:

巨眼之門首頁www.bigeye.ur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