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 Instax 500AF 機身改接 Schneider 100mm f5.6 鏡頭(使用對焦筒)

您是2019/12/25起第 免費計數器 位光臨本網頁的改鏡迷

接了個很特別的任務,鏡主要把這個 Fuji 拍立得的鏡頭換掉。

背蓋打開,裡面有原來的鏡組。

外面看的到的螺絲都拆掉,可以把前蓋以及後蓋拆除。裡面有密密麻麻的線路,看了就傷腦筋。紅框中的螺絲周邊有四隻,鎖住鏡頭的外蓋。

外蓋取下,但是裡面還連著線路。線路也不知道能否剪掉,暫時先留著。

鏡組以及線路。

鏡主查了網路的資料,有人做過類似的事情,在 Youtube 上有影片,改鏡頭其實簡單,就是把電路都拆除,不要去想還能保有什麼連動,只有剩下按鈕控制出片就好,這就簡單了。拆最會了,把線路都剪掉,電路板也去除。

有些線路要把這個零件先拆除才能拆,不過這個零件還要用來固定外殼,所以還要裝回。

最後剩下的線路是連在按鈕開關以及連在馬達上的線路,連在電池供電處的線路也要留著。最後連結的方式是電池紅線接馬達綠線;開關黑線接電源黑線;開關棕線接馬達藍線。開關上紅線用不到,怕有別的功能,暫時先留下。這樣接起來後,其實就是原來的快門按鈕只有負責接通電源到馬達的線路而已,馬達供電就帶動出片機構,將照片輸出,如此而已,其他電路都沒用。本來還以為原來的電路還可以保留出片後自動停止等等的,結果看網路上的改法也就是用按鈕控制出片而已,照片出來就放開按鈕就好,也沒什麼自動停止的功能。

線路焊接好,用熱縮膠管套上,塞在原來放閃燈電容器的位置。

鏡主要用這隻鏡頭換上去。

另外一面。這種鏡頭光學結構應該是雙高斯。

原來的鎖環取下。

鏡主還附了原來的鏡板。

車了個鋁環放上去,用原來的鎖環鎖起來。

外面用止付螺絲鎖上 M58 的螺紋環。

後面用 M58-M58,長度 17-31 mm 的對焦筒。這個對焦筒該用什麼規格糾結了好久,鏡頭不大,用 M52-M52 的其實比較好看,但是那樣尾巴可能擋住周邊像場,還是要用 M58 的,但是要用 25-55 mm 的會比較好嗎?考慮良久,認為還是用 17-31 mm 的吧,不然尾巴還是可能擋住周邊像場。而且靠對焦器來估焦,太近其實沒有辦法對的準。

網路上查到的資料,光學結構是這樣,4 群 6 片。

無限遠要如何確認呢?鏡主提供了一個空片夾。

背面。

中間挖空。

由裡面黏上一塊鋁板,焦點面在片夾的另外一面,所以圖中鋁板向上的面就是焦點面。挖空處兩邊鎖上鋁板,這樣對焦屏頂住鋁板就是焦點面了。

另外一面,伸出的螺絲用細鐵絲向鋁板的另外一面拉緊。

測試焦點時這樣測就可以了。

算好了焦點的位置,車了鋁環,要鎖在原來鏡身的前方。

前端用止付螺絲要鎖上 M58 的螺紋環。用止付螺絲的目的是要調整螺紋環的角度,以便使鏡頭中線大致對準機身中線。

鎖上螺紋環。

另外一面,要由機身內鎖個環到鋁環上,要內外夾在原來的鏡頭外殼上。

這一節鎖回去,但是靠左方紅框中的四支小螺絲鎖住似乎強度不夠,而且外殼其實靠右方紅框中的卡榫卡住的,脆弱了點。所以在右方紅框處又鎖了一隻小螺絲。

鏡主提供的鏡頭焦距比較長,所以這裡會擋住一些像場,要磨掉一些。這個機身大概最長也只能接受 100 mm 的焦距,再長的話,可能暗角就嚴重了。

把前面的鋁環放上去由裡面放上鋁環,用螺絲鎖住,夾在原來鏡頭的外殼上。

裡面反光處貼了黑絨紙。

這是上方的滾輪,用於將照片送出,送出時滾壓底片使化學物質混合。

這線路放在原來閃燈電容處不太好,鬆動亂跑會卡住齒輪,放在這裡好了。

外殼都裝回去。

裝上對焦筒。

對焦筒外面還要做出距離表尺,圖中的表尺非常薄,這可不是用薄環敲出來的,薄環無法敲的。要用後鋁管,外徑車好,敲好字,再把內徑車大,最後把需要的一節切下來。對焦筒前端外徑也要車一下。

用 AB 膠黏在對焦筒外。

最近可以對到 0.8 m。

鏡頭與對焦筒的全貌,這個對焦筒的標示只適用於這隻鏡頭,或者焦距完全相同的鏡頭。

測一下焦點面,還過焦了一些,在廢料堆裡面找了銅片墊高。

鎖上螺紋環。所以這裡的螺紋環用止付螺絲鎖是有原因的,這樣可以調整無限遠的位置。

將鏡頭轉上去。調整機身螺紋環的角度,這樣光圈就會在上方。

初步試拍了一下,其實過焦與否,只要差距不大,根本看不出來。因為拍立德的照片沒有放大率,所以鏡頭差一點,焦點差一點,可能根本看不出來。

思考了一下,其實這種要改的話,找個6*9的老底片機,用那種三或四片的鏡頭裝上來應該是最有 CP 值了,因為鏡頭不需要太好,那種鏡頭光圈也稍微大些。如果是前組對焦的鏡頭連對焦筒都用不到,而且那種多半就是 105 mm 左右的鏡頭,機身也不用大改。

拍出來有點詭異,左方都有兩個點點。

位置不完全相同,但距離都是三公分。

連過曝的全白畫面也有,研究了好久,本來以為是機身內反光,但連忘了開蓋子拍的全黑畫面也有,顯然不是反光。又以為是漏光,但是漏光怎會再差一點點的位置,要漏光應該是同樣的位置,所以也非漏光。再研究又發現背面有些凹痕,算算距離剛好是滾輪的週長,所以應該是滾輪的問題,但是眼睛看不出來有任何凸起物,把滾輪拆出來再裝回去竟然就好了,真是很詭異。

其實為何要改這台也不清楚,如果為了外觀的爽度當然也可以啦,原來的光圈實在太小,改為較大的光圈也算是個理由。不過畫面只有 99×62 mm,實在是小了點。真的有必要花大錢來改這個,看網路上還真有好幾位在改這個,見仁見智吧。


D.T. Tang 製作

本頁最後修改日期:

巨眼之門首頁www.bigeye.ur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