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50mm f1.8 改為 Pentax K 接環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50 1.8

網友的東德蔡斯鏡有些問題,後面接環螺絲掉了一隻,而且接環鬆動,但是也不能鎖緊,鎖緊了光圈環就卡住。於是想改成 K 接環算了,找我幫忙,估計應該不難改,於是就答應了。這是前面的銘版,這隻鏡號稱色彩豔麗,許多人都認為是銘鏡之一。可是東德鏡頭那個光圈葉最不順眼,亮亮的,日本鏡光圈葉塗裝較好,比較不會反光。

此鏡有個特點,大部分的日系標準鏡可以對焦到 45cm,但是此鏡的最近對焦點可以對到 35cm,算是比較特殊的。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50 1.8

這是鏡片結構,五群六片,標準鏡多半都是雙高斯結構。

此鏡的銘環只是純裝飾,拆開發現裡面什麼機構也沒有。如果要找機關,要整個濾鏡環轉下來。還好此鏡大概已經被拆的七葷八素,輕輕一轉就開了,有些沒有拆開過的鏡頭很難開。

這是濾鏡環裡面的結構,紅框中是調整無限遠的機構,由紅框中可以看到有兩圈卡環,上面的是固定用,下面的是調整用。調整時,先將對焦環調到無限遠,先將上環轉鬆,下環就可以轉動調整,調整好之後將上環鎖緊就可以了。

這是接環,圖中可看出少了一顆螺絲,整個接環有些鬆鬆垮垮的,試著上緊,發現真的不能上緊,上緊了光圈環轉不動,仔細看好像接環其實是歪的,真有些詭異,我猜是以前的主人拆了沒裝好。

這個鏡尾螺絲還真多,紅框中的是接環螺絲,藍框中是鎖電子接點電路板的,不要拆。綠框中的螺絲是鎖光圈頂針機構的,也不用拆。如果您也有這隻鏡,要拆的話,可要注意一下,免得拆錯。

螺絲以外的幾個亮點,是電子接點,這隻是有電子接點的,但是如果改鏡的話,就沒用處了。

接環螺絲拆下後,整個後面的組件,包括接環、光圈環、後鏡座全部都可以拆下。這是幾個零件都拿下的狀態,紅框中的彈簧是拉住光圈機構用的,既定值是「全開」,藍色框中是光圈環與光圈的連動機構。

這是接環的內部,反光的部份是電子接點的電路板,看起來實在不怎麼精密,好像只是一個電阻,一些接點是用漆包線焊接的。

這是把光圈彈簧拆下後的狀況,這張圖已經把光圈環與後鏡座暫時裝回以便說明,綠框中可以看到光圈環有個卡槽,卡住光圈連動桿。紅框中原來有個拉彈簧的固定螺絲,現在螺絲取下後只剩螺絲孔,藍色框中則是原來勾彈簧的小孔。

這是另一個方向,可以看到與電阻接觸的電子接點。

把光圈環拿下,左下方可以看到一排刻痕,是光圈定位用的,這樣的設計,鋼珠比較不會彈出,也比較好裝配。

這是縮光圈的連動機構,上方有個彎彎的槓桿,請參閱前幾張圖;前面說過此鏡的【既定值】是光圈全開,原來有彈簧拉住這隻槓桿,此時會壓迫下方的小圓柱,光圈就會放開。

這張圖中原來拉住槓桿的彈簧已經拿下,槓桿沒有壓迫小圓柱,所以目前光圈是縮起的狀態。

在原來的鏡座接環上有一堆複雜的機構會將紅框中上方的槓桿向上拉或壓下,使光圈可以縮或放。因為要改鏡,原來的那些機構都用不到,所以不再說明。

此鏡如果要改開光圈對焦的話,就要安裝一個機構,使鏡頭既定值為光圈全開,拍攝時光圈縮起。要做這個動作還是要由這個槓桿上著手,後面會說明。

接環座也拿掉了,鏡身上這幾顆大螺絲鎖著的,是對焦定位器,千萬不要亂拆,否則鏡心就會亂轉,無限遠也可能跑掉。

這是拆下的光圈環,左方是接點,右方突起的是光圈連動槽。

這是另一個方向。

這個接點竟然磨損嚴重,不知是什麼材質。改鏡的話,這個接點沒有用,要拆下。

奇怪了,這不是光圈定位鋼珠嗎?怎麼有兩個?而且彈簧孔在中間!真是奇怪,從來沒看過這樣設計的。研究了一下,懂了,原來不知幾手以前的主人不會裝配,把兩個鋼珠放到鎖這個連動桿的兩個螺絲凹孔裡了,真是天才!這樣鋼珠沒有彈性,不會縮入彈簧孔,當然接環鎖緊就會把光圈環卡住而不能轉動。可是另一個鋼珠是哪來的呢?

原來另一個鋼珠是這裡的,這是 A/M 切換開關,裡面也有個定位鋼珠,這裡的鋼珠不見了,被裝錯了位置。這張照片其實是在接環座等等還沒拆下時拍的。

這是接環座的外觀,這個接環座有幾處突起,接環螺絲由接環上穿過這個接環座再鎖到鏡身上。

網友附的K接環是一個副廠鏡的接環,這個廢鏡接環與我用來改那隻 Nikon 微距鏡的應該是同樣的。這種接環好用,中間有個用許多鋼珠當作軸承的內環,可以轉動,我就不需要去製作累死人的銅環。但是加工時內環要拆下,裝配時那些鋼珠要裝回去可就很麻煩了。這個接環本來拆不開,大概是因為螺紋中被灌了膠料固定,免得卡環鬆開。後來用吹風機加熱後,再用暴力總算打開了,不然只好另找接環了。

這是接環上的一個卡環拆下後的狀況,裡面藏了許多鋼珠,所以內環轉起來很滑順,摩擦力很小。這張照片是車過以後拍的,所以邊緣是黃銅的顏色。

這是原來的接環,很厚。

這是廢鏡的接環,已經很厚了,但是比原來的薄了一些,必須要找個環狀的零件墊在接環與光圈環之間才行。

由零件堆中找到一個廢鏡上的環,估計應該可以用。

因為光圈環上有連動槽,有突起(如紅框),所以要把這個環在相對的地方磨掉一些,如藍色框中的區域就是磨薄的部份。

因為接環座也有幾個要穿過螺絲的突起,在相對的位置也要挖掉。挖這個東西最麻煩,看起來簡單,可是沒有好工具可以用,砂輪機無法磨內緣,只能用微雕工具慢慢磨。

這是接環,已經車薄了,車到剛好可以套上接環座而且無限遠位置剛好的厚度。

如果要改成開光圈對焦,那就要用到原來的內環,也會用到那些鋼珠,而且內環在測試時可能要拆拆裝裝,可是那些鋼珠實在很要命,很難裝。因此想了一個比較偷懶的方法,既然鋼珠太多,不好裝,那就在鋼珠之間用一些單心電線卡進去,這樣整個用五個或是六顆鋼珠就好了,但是填進去的電線要稍有硬度,要彎成與原來的凹槽弧度相近,直徑要比鋼珠小一點,因為這幾根電線在內環轉動時也會在凹槽中移動,所以要鬆鬆的,事實上有些 Nikon 鏡的滾動鋼珠也是這樣設計的,只是 Nikon 鏡用幾截看起來似乎是粗鉛絲的材料。

這樣在測試時可以用,但是最後裝回時最好不要,因為電線表面是 PVC 材質,用久了萬一汙物進去會造成摩擦力增加,可能使內環轉動不順暢,進而導致光圈縮放的遲滯。

這是接環的內環,拆下來後要磨短一些,因為有些部位會卡到鏡心以及光圈機構等等,相對的位置也要磨掉一些。

這個接環中的可動內環最後要這樣裝上,綠色的曲線是內環磨凹的邊緣,配合綠色箭頭所指突起的光圈機構,紅色箭頭指的是原來勾彈簧用的螺絲孔,現在用不到了。藍色箭頭處的小孔是勾彈簧用的孔,彈簧的另一端將勾在原來的光圈機構上。這個彈簧還是用原來的那隻彈簧,所以拉的長度要與原來差不多,否則會有彈力不足或是彈性疲乏的問題。

裝好後,如果鏡頭裝在機身上,會順時針壓下內環,此時彈簧就會拉動光圈機構將光圈打開,拍攝時機身放開,光圈機構彈回,光圈縮起。

如果您夠認真看的話,也許會問,為何不將內環直接壓動光圈機構就好,還要經過彈簧做什麼?主要是此鏡光圈機構移動幅度很小,而機身壓連動機構的轉動角度比較大,直接驅動會壓過頭,怕會壓壞光圈機構,所以經過彈簧可以有個緩衝,事實上許多的鏡頭都是這樣設計。Nikon 有些鏡頭則為直接驅動,可能機身上的彈簧本身可以作為緩衝吧。

將原來槓桿上裝彈簧的小孔裝個彈簧拉到 K 接環的內環,這樣是最簡單的,當內環被機身壓下時就牽動槓桿將光圈打開。想好了就來試試看吧,試著裝上之後發現不行,因為這個槓桿會隨著對焦動作而在鏡身中前後移動,與接環的距離是會變動的,即使沒有裝在機身上,槓桿也會因為對焦時鏡組前移的動作而拉扯彈簧,造成光圈縮小,這樣行不通的。這個設計既然不能用,只好先不管了。先改別的,這裡只是把失敗的想法貼出來給大家參考。

這個夾在接環與鏡座與光圈環之間的環,厚度差了一點,會有點搖晃,在三個不同的角度黏上一些黑色的AB膠,接環鎖上後就可以頂住了。

接環上原來的螺絲孔位不能用,要重新打洞(如藍色箭頭),原來的孔位則用【銀灰色】的 AB 膠填補起來,怎麼又有【銀灰色的 AB 膠】?很簡單,用銼刀銼鋁零件時,將鋁粉收集起來,混在AB膠裡面就可以了。

改到這裡,將零件裝回,此時已經可以縮光圈對焦,也就是像 M42 鏡那樣用。但是因為網友提供的接環很適合改為開光圈對焦,如果只改到這裡,實在沒什麼道理,因此就再來設計開光圈對焦的機構。

如前面所說的,要改開光圈對焦還是要由原來的光圈控制機構著手。這是原來的光圈開闔機構,將彎彎的槓桿向箭頭方向壓下,則槓桿壓迫下方的小圓柱,光圈會打開。如果將槓桿放開,則小圓柱彈回縮起,彈回小圓柱的彈簧是藏在光圈裡面,外面看不到。

本來的想法不能用,於是再想了一下,可能還是要像其他鏡頭結構一樣,在接環上裝個長的突桿,用突桿來壓這個槓桿。可是如果要這樣設計,會發生一個問題,這個槓桿與裡面的小圓柱,看起來似乎都是塑膠的。如果不是金屬,那機身如果壓的太用力,可能會對這兩個零件造成磨損甚至破損;在槓桿與與接環伸出的突桿之間必須有些緩衝才行。計畫好了就來嘗試一下,先是用一根L型彈簧鎖在槓桿的正上方,一開始似乎沒問題,但是後來發現不行,因為鎖在槓桿上方會造成一個突起,對焦在無限遠時,鏡組內縮,會造成鎖彈簧的螺絲頂住接環中鎖內環軸承鋼珠用的那個卡環,而那個卡環已經很細,不可能做任何的破壞,只好另起爐灶,當然也浪費了許多時間;這樣一來就比預期的改鏡時間要多了許多。

因為正上方不能鎖螺絲,不能突起,那鎖側面吧。零件堆翻了半天終於找到一個彈簧片,這是 Pentax A 鏡裡面將光圈環卡在【A】檔位用的彈簧片。找個小螺絲鎖在光圈槓桿的側面,看起來似乎很合適。這個彈簧片彈力差不多,而且鋼片不易磨損,雖然長了一點,但剪短就可以了。

這是裝上鏡身的狀況,槓桿上方的小孔是原來裝彈簧用的,因為不可行,現在拆掉了,留下一個螺絲孔,後來這個螺絲孔又用黑色的 AB 膠填了起來。

現在要來製作接環上的突桿,這個接環與鏡身很難配合,許多地方會卡到,要壓槓桿的位置由上圖中可以看出,是在鏡身的外緣,但是接環的內環直徑沒那麼大,因此突桿要離開接環的內環一些才能對準槓桿上的彈簧片。

還有個麻煩是原來光圈槓桿在對焦到無限遠時縮的很靠近接環,所以突桿必須要用兩截才行,這是分解圖。

這是組合圖,也許您要問難道真的無法作成一個零件嗎?我想過,不是一定不行,只是用手工的話,要折成一個零件很困難,因為 1mm 的銅板沒有那麼容易折成希望的形狀,還是作成兩個部份比較方便。

紅線標示的那條邊緣會來回滑動的與光圈槓桿上的彈簧片接觸,所以要非常直,才能保證接觸點的位置不變,開光圈的角度才能一定,當然實際上有一點歪也許沒關係,但是最好要直。另外這條邊緣也要打磨的非常光滑,要用細沙紙磨,這樣滑動時才不會有阻力。

這是在內環上鑽了兩個孔,要鎖前面描述的突桿。

這是突桿零件鎖在內環上的狀況,外表已經塗黑。原來拉內環的彈簧也裝回去了。這個突起的突桿,將隨著機身壓下的動作而將鏡身上光圈機構的槓桿壓下,使光圈打開,而拍攝時,機身彈簧釋放,使光圈恢復縮小。

圖中的長彈簧,在機身釋放壓桿時,會將壓桿拉回,鏡身光圈就會縮起。

還有個麻煩,接環中有許多鋼珠作為軸承,鋼珠是用一個卡環鎖在凹槽中,卡環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本來卡環是用電子膠之類的膠料固定的,所以拆的時候用了暴力才拆開,差點拆不開想放棄。

以前這個卡環是用指甲油來固定,但是這個環有時會被內環轉來轉去而帶動,可能會鬆脫,幫人改鏡,哪天指甲油脫落了還要寄回來就太麻煩,於是設計了一個小銅片,在卡環上也磨一個小凹槽,原來接環就有個固定彈簧用的螺絲,將這個小銅片就鎖在固定螺絲處,卡在凹槽中,這樣卡環就不會移位了,這招以前也用過。

這個填補在接環與光圈環中的鋁環還要磨一個缺口,用途如下圖。

因為槓桿上的彈簧片會隨著壓下的動作而作弧線型的移動,所以要在環上磨出一個弧形的缺口,免得頂住彈簧片。

這個簧片使用上沒有問題,但是只靠一顆那麼小的螺絲固定,實在有點擔心,還是用 AB 膠黏起來固定吧,AB 膠是連螺絲一起都包起來,這樣才不容易鬆脫。這個簧片的邊緣也要磨一下,不要有銳角,否則會把那個黃銅的連桿表面磨的粗糙,可能會增加阻力。另外再用【黑色的 AB 膠】把鑽錯位置的洞補起來。

全部零件製作好了,裝回去再把無限遠的位置調整好就完成了,這是裝好的外觀,現在這隻 CZJ pancolar 已經變成了可以開光圈對焦的 K 接環。

雖然敘述起來很簡單,但是改這隻鏡頭大概花了十幾小時(構思的時間不算),因為有些零件製作好了,又發現尺寸稍微差了一點,又要修磨。

改鏡要在無限遠對焦以及最近對焦距離都要測試,有時對焦在無限遠時,常常因為鏡心縮進而頂住一些零件,而對焦在近距離又會太伸出而造成某些機構無法連動。

反正改鏡時就必須拆拆裝裝,在每種情形反覆不斷測試。有時很快就成功了,那是運氣好,有時就會不斷發現一些小問題。

這是側面照,看起來還不錯吧,如果您要問是否每隻 Pancolar 50/1.8 鏡都可以這樣改,那可不一定,要看找到的接環而定,但是大原則是同樣的。

這隻鏡比較麻煩的是,原來的接環拆除後,在光圈環以及接環之間會有一節空空的,必須找剛好的環型零件來補上,這次是剛好找到這樣的零件可以用,如果找不到,只好自己車,不過那樣就很麻煩了。

此鏡除了在光圈槓桿上鑽了兩個洞以外(其實只需要一個,另一個是改失敗的),其他的部份只是將零件拆除,是屬於【幾乎】沒有破壞的改裝。


D.T. Tang 製作

本頁最後修改日期: 2007/3/6

巨眼之門首頁www.bigeye.ur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