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 Zeiss Vario Sonnar 35-70mm f 3.5-5.6 Contax G 接環改 Leica M 接環


G 接環的變焦鏡,這個要改其實沒把握,就猜想結構與定焦的一定不一樣。

側面。

旁邊的黑色護盾拆掉,由縫隙中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都鏽蝕了,懷疑是個落水鏡,許多螺絲與零件都鏽蝕,拆了大概有些零件或是螺絲大概會壞掉,不宜拆解。而且拆開護盾時就有個滑槽的轉軸掉出來,基部鏽蝕已經斷了。

裡面有對焦的齒輪,研究之後,這個齒輪最後還是捨棄。要利用這組齒輪對焦,那就必須去訂做個環形的齒圈套在外面對焦,但是這個不宜再拆,而且利用這個齒輪系統對焦,要改動的部分很多,而且外徑會變的很大,還是算了。

尾巴的電子接點與護圈拆開,裡面的彈簧也鏽蝕了,不過還能用。

轉到 70 mm 端,看來機械部分還可以運作。

尾巴外面的金屬片拆除,底下這個零件原來是可以轉動的,側面的螺絲拆開後,轉個角度才能拆下。

這裡還有個螺絲要拆掉。

還有金屬板要拆拆看,這些好拆的要拆了才能研究。

尾巴有滑槽的一個零件卡在裡面拆不出來,只能這樣,這時可以把長的齒輪取出,用不到了;其他的拆不開就裝回去吧。

本來覺得沒改的價值,因為裡面很多地方都鏽蝕,即使改了能撐多久也不知道。但鏡主說還是要改改看,研究了一下,可以改改看。把原來有卡爪的尾巴外徑車小,車到可以把 LM 接環套上去;當然 LM 接環也要車到很薄,大約厚度剩下 0.5 mm 。

原來有彈簧的那些零件要裝回,所以尾巴不能車太薄,否則那些螺絲無法鎖。

這兩處原來有螺絲,都要鎖回,但各有凸出部分,磨掉就好。

黑色塑膠環裝回。

最外面金屬板也裝回,紅框中的位置鎖了一個螺絲,因為原始的設計裝上機身時,接環與鏡身的角度會變化,現在要把兩者固定在裝上機身後的固定位置,這樣變焦及調整光圈才會正常。這隻螺絲當然也不一定要鎖在這個位置,所有可以固定金屬板與底下零件的適當位置都可以。

上方紅框中原來的螺絲都鏽蝕了,換了新的螺絲。下方紅框中的螺絲也要鎖回。

LM 接環,要車到很薄。

LM 接環鎖上,但是無限遠差了一點,LM 接環與金屬板之間墊了一片 0.25 mm 厚度的塑膠片。

如果裝在 M 機身上,紅框處的區域會頂到機身拆鏡頭按鈕,所以要磨掉。

尾巴改好了,要來處理對焦機構;原來的對焦系統雖然在後面,但實際上利用前鏡組的前後移動對焦,前鏡組週邊有四隻螺絲,螺絲鬆開後可以轉動前鏡組微調無限遠的位置,但是就保持原來位置好了,所以不要去調整。前鏡組前面本來有一圈蓋板把四隻螺絲遮住,圖中蓋板已經拆除,要利用四隻螺絲中的兩隻固定對焦環。

先把銘環裝上。

做了配合前鏡組以及銘環形狀的鋁環。

另外一面。

鎖在原來固定前鏡組的螺絲孔中,所兩隻就好。這樣轉動外面鋁環就可以對焦,但轉起來不是非常滑順,可以用就是了,畢竟原來設計不是這樣運作的。

其實這個對焦零件可以設計成把銘環轉到外面,前面也可以設計濾鏡環,但是原來的銘環裡面不太好拆,而且有些鏽蝕,放棄,這個鏡頭狀況也不是很好,不要花那麼多精神了。

對焦用的環,內徑車了消光螺紋,還要送去做陽極。

側面。

對焦在近處。

70 mm 端的外觀。

但後來發現這樣不行,會有暗角,只能用在APSC,暗角的狀況還很詭異,在 35 mm 端,無限遠沒問題,但對焦近處反而有問題,應該與光學系統的設計有關;畢竟原來並沒有這一截凸出的管子。後來把原來的銘環拆了,直接固定在鏡身上,再把對焦機構前端重新做,銘環拆了裡面的對焦機構外徑就可以加大,內徑也可以車大,最後終於沒有暗角了。

這樣改起來如果要做濾鏡環,必須要用 58 mm 的濾鏡,如果用 55 mm 的濾鏡還是會有暗角,58 mm 濾鏡實在太大了,看起來很不搭,鏡主放棄,於是就不用濾鏡了。


D.T. Tang 製作

本頁最後修改日期:

巨眼之門首頁www.bigeye.ur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