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New FD 50mm f1.2 EF 接環

您是2009/1/14 起第 位光臨本網頁的改鏡迷

Canon New FD 50mm f1.2

以前改過兩隻 Canon 55mm f1.2,這隻則是 New FD 50mm f1.2,外觀看起來很小巧,不注意的話,看不出來是光圈 1.2 的鏡頭,網友想把它改為 EF 接環。

Canon New FD 50mm f1.2

這是很典型的 New FD 鏡尾。

Canon New FD 50mm f1.2

這是光學結構,六群七片,應該還是屬於雙高斯。

改 EF 的話,尾巴一定要車掉,拆的時候先把邊緣的三隻螺絲拆下,後面的鎖環就可以取下。

鎖環取下後的外觀。

把紅框中的螺絲拆下,就可以將鏡尾的外環拿掉。

外環取下了,裡面有個鋁環也可取下,圖中鋁環反光,看不清楚,鋁環是原來光圈環與內部光圈機構連動的裝置。鋁環取下後,將光圈環轉一下,在適當的角度也可以取下,但是要注意定位鋼珠。

千萬要注意!原來 New FD 的鋼珠長的不一樣,不是圓的,是圓柱狀的,所以千萬不能搞掉,掉了恐怕很難配到。因為鋼珠(應該說是鋼柱)不一樣,定位凹槽也不是圓的。

評估要車掉多少時,需要將光圈全開比較好弄,此鏡既定狀態為縮光圈,所以如紫色框中用個小鐵絲將壓光圈桿與光圈連動叉卡在一起,這樣就可以保持光圈全開。

綠色框中的螺絲取下,就可以將接環座子取下,但是螺絲有四隻,有一隻躲在光圈定位凹槽的塑膠片底下,所以要先把定位凹槽的塑膠片取下,紅框中是塑膠片的固定螺絲。

那些螺絲取下後就可將接環座子拿掉。紅框中的是光圈連動叉,綠框中的是壓光圈桿。

本來改鏡時座子並不一定要拆,那我為何要拆呢?說來話長,原因是用 M42 轉 EF 的轉接環來改的話,轉接環與接環座之間大概還有 1.7mm 左右的距離,必須要有一個墊環,墊環要用原來的接環外殼最恰當,但是那個墊環要是車到 1.7mm 的話,邊上會分家,所以要鎖在接環座子上面才好車。左圖中就是將接環外殼鎖回接環座子的外觀。

這是反面,原來的接環座子是可以夾上車床的。

這是車完之後的接環外殼,要作為墊環之用。 這個墊環很重要,在網路上有人改鏡不用墊環,直接將車個厚的接環鎖在原來的接環座螺絲孔中,但是那樣改有個問題,原來螺絲孔的位置會與 EF 接環的插刀位置衝突,其中兩個插刀的邊緣要磨掉,另一個要在插刀的中央磨缺口,看起來好像畸形,實在不太順眼。因此中間要有個墊環,墊環還是鎖在原來的接環座子上,但是轉接環是鎖在墊環上,這樣就可以在接環的邊緣上打螺絲,不必去破壞插刀,而墊環的厚度大約是 1.7mm,以 50mm 焦距的鏡頭而言,鎖三隻螺絲也夠了。

因為鏡主認為在小光圈時並不好對焦,不管是晶片還是眼睛,其實光圈小於 8 都不容易對焦,所以想到做個手動開光圈機構,有點像 M42 鏡頭的 A/M 切換開關,但是一放手光圈就縮回,這樣的機構,以前改某隻 Rollei 鏡頭時也做過。

做了個圖中的零件,黑色的是工程塑膠。

這是另外一面,當然最後表面要用黑色的 AB 膠封起來。

裝起來之後像這樣,銅製零件的下方,挖掉了一部份,以便容納銅片的厚度,裡面的弧度彎到剛好頂住內緣,左方則頂住縮光圈桿,將鏡外凸出處向順時針壓下時,就將光圈桿頂開,光圈全開,對焦就比較容易了,手一放開光圈就會縮起。

但是測試時發現此鏡的縮光圈彈簧彈力太小,那個零件有些摩擦力,所以又加上了一根彈簧,一端鎖在對焦定位器上,一端勾在銅製的零件末端,這樣幫忙一下彈回時就會比較順利。

座子的邊緣有凸緣,會壓到那個開光圈零件,因此右上方壓住的區域要磨平。

再來要做光圈連動,原來的連動很複雜,乾脆重作個連桿就好,用銅片製作了連桿,已經鎖在光圈環上。本來那個凸起處可以做的稍微寬一點,但是因為量錯了,只好將就,評估一下,強度應該夠所以沒有重作。

這是反面。

零件都做好之後測試安裝,修到全部可用,可以開始正式安裝,要先把座子裝好,光圈定位凹槽也要裝上。

光圈環也裝上,連動桿就是這樣卡進去,所以銅片連桿的兩端要調整到剛好,不然會調不到 1.2 或是調不到 16。當然,凸桿的位置要量好,要調整到光圈環轉到 1.2 時光圈恰好開到最大。零件右方已經頂到原來的結構,所以改完之後光圈就無法轉到 A 的位置,不過既然改了鏡,當然也不會有自動光圈的功能了。

這個環車完了會有缺口,原來是靠比較上面的部位相連的,上面車掉之後就分家了,所以要用 AB 膠黏起來,黏起來的目的不是強度,而是避免在鏡頭側面有個缺口,黏的時候不能直接塗膠,因為會把座子一起黏住,要在兩個部份之間先墊一層薄的塑膠袋小片,膠硬化之後再把塑膠袋拿掉,並修飾邊緣。

這個墊環車的時候,要車到原來的螺絲頭的位置,原來的螺絲投要車掉薄薄一層,中間的十字凹槽變小了,不太好用,所以換成 2mm 的皿頭螺絲。後來想到其實可以不必車那麼多,應該還可以用調無限遠的方式來調整,不過後來想看看怎麼調無限遠,前面的銘環竟然拆不開,拆不開只好就算了。

這是裝上墊環的外觀。

這是原來的鏡尾,上面有光圈連桿、光圈壓桿等等的機構。紅框中的螺絲拆開後可以將內環取出,剛好作為鏡尾的護環,但是內環的外緣不太整齊,要磨一下。

把轉接環車一下,剛好可以裝進去。

這是外側的外觀 ,轉接環的外緣稍微車掉了一些,為何要車?這樣用久了黃銅不是顏色會變成不太好看的黃棕色嗎?原因是轉接環的外徑比光圈環大了一些,而且接環外緣距離光圈環很近,不車掉的話,操作光圈環不太方便,會被凸出的接環邊緣干擾,所以必須車掉一些才會好用。

把接環裝上,原來鏡頭上自動光圈的 A 檔位已經沒有用了,但是按鈕還是黏回去,不然會有一個洞。

側面的外觀,上方凸出的是開光圈的按鈕,接環外緣已經車到比光圈環稍微小一點。

討論一下此鏡是否能非破壞性改,基本上可以,如果要非破壞性改,那個接環的外環就不要車掉,就必須要重新做個墊環,但是邊緣要車的配合原來的一些凸凸凹凹,鏡尾護環也另做,如果不做開光圈按鈕,鏡身也無須磨縫,但是裡面光圈環還是要鑽洞以便固定連動叉,不過萬一恢復時外表看不出來。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除非是收藏級的外觀,否則改 EF 應該比 FD 好用多了吧,即使用底片機也有 EOS 系列可用啊,那恢復它幹嘛呢?

最後要黏對焦晶片了,對焦晶片先在 EOS5 的機身上測試,奇怪怎麼沒反應?難道是壞的,又用 EOS500 測試,結果是好的,怎麼試驗都一樣,也太奇怪了。去問賣家,原來 EOS5 的機身還有機關,紅框中有個小桿子,要順時針撥過去一些才行,也就是說鏡頭的接環要能頂住那個小撥桿,這就奇怪了,為何製造轉接環的工廠不把接環的插刀做的稍微多一點,直接頂住不就好了嘛。

於是只好在接環上修改,要把插刀延長,使它可以頂到機身的小撥桿,增加的量大約是 3mm,其實加這個小零件很麻煩,因為這個位置是插刀與機身彈簧插入的摩擦點,所以要用銅的,不能用鋁。要磨一個小塊的銅片,再把接環磨出凹槽可以容納小銅片,只用膠黏怕不夠牢靠,所以還要鑽小孔,鎖 一個小螺絲,最後表面要塗上 AB 膠封起來,免得脫落。

這是最後完工的照片,裝上 EOS5 也可以顯示光圈 2.0 了,不過還是有點詭異,有時候裝上機身時不會顯示 2.0,但是將機身的模式轉盤重新轉動一下,又可以顯示 2.0。

裝上機身的外觀。這是第一次改 Canon New FD 接環的鏡頭,本來以為不好改,不過改起來並不困難,只要將鏡尾外環車成墊環,再做個光圈的連動叉,裝上接環就好。但是因為要裝那個開光圈按鈕,倒是多了許多工時。雖然不難,但是改此鏡很花時間,因為有許多機構會打架,許多地方要磨要修,光圈又要對的準,做那個光圈連動叉也花了許多時間,主要是調 整位置,一開始還做錯,又重作。就像寫程式,寫主體並不難,但是要考慮許多狀況就要花許多倍的時間去除錯、去寫界面等等。

至於此鏡畫質如何?據鏡主試拍的結果,在光圈大於 2.0 時,有些糊,縮小後則正常。其實大光圈鏡頭在最大光圈會糊,理論上很正常,因為光圈越大,球面像差就會越明顯,在數位單眼上,我用測試過的大光圈鏡頭,只有 Contax 50/1.7 以及 Pentax 50/1.7 在最大光圈不會糊,其他的 Rollei 50/1.8、Rollei 50/1.4、Contax 50/1.4、Canon 的另外兩隻 55/1.2、Pentax 50/1.4、以及其他不太記得的一些 1.4 鏡頭在內,全部都會有程度不同的糊。但是在底片機上這些問題似乎並沒有人去特別提出,可能在底片時代,真的用到 1.2 拍攝的機會也沒那麼大,而且用到大光圈時可能現場條件也沒那麼好,也沒像數位時代都放大到超過螢幕的大小來檢視。


D.T. Tang 製作

本頁最後修改日期:

巨眼之門首頁www.bigeye.ur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