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身接環的機構

您是2009/10/29 起第 位光臨本網頁的改鏡迷

在改鏡時,常常會碰到機身裡面有些機關,但又常常忘了要注意哪些事情,所以在這裡把一些常改的機身注意事項寫出來提供大家參考。 順序就以廠牌英文字母排序為準吧。裡面有些部份有量的尺寸,但是我手上並沒有所有的機身資料,有些是別人提供給我的,如果有錯誤,也歡迎大家指正,同時也歡迎熱心的朋友提供資料補充。如果您希望註明是哪位提供的,我也非常樂意。

這算是拋磚引玉吧,先拋些磚,看看有沒有哪位朋友願意丟些玉出來。

這是 Canon 的機身,接環稱為 EF 接環,綠框中是鏡頭卡榫,順時針裝鏡頭。藍框中是電子接點。Canon 的機身中沒有壓光圈桿,它是靠電子訊號控制的,所以改鏡時不要去想機械的縮光圈機構。

紅框中是一個小撥桿,在某些底片機身上有,但查了目前的數位單眼的照片,似乎並沒有這個撥桿,如果改鏡的話,貼了晶片,這個撥桿要向上面推上去才會發揮作用,此照片中撥桿下方白色的雜物其實是用棉花棒簡短了塞進去,這樣貼晶片時才好測試。 不過用比較新的第六版晶片時,這個撥桿不能先頂住,否則運作會不正常,是否在所有的機身上都是如此則不得而知,所以有些情況要自行測試。而另外要配合這個撥桿的是轉接環,有些轉接環轉到定位後並不會頂住這個撥桿,因此要在接環上鎖一個非常小的螺絲來頂住撥桿,有些轉接環則會頂住,這個部份也要自行測試。

EF 的接環改起來比較麻煩的是容許的凸出量,也就是由接環面到會頂到機身內部或是打到反光鏡的容許量,相對於其他廠牌而言比較小,也就是容易打到反光鏡,當然這與 EF 接環的法蘭距比較短也有關係。5D 的相機我沒有,據有些網站上的資料說只有 7mm,大於這個數字就要打鏡了,但是我有一隻磨到 6.7mm 仍然會打鏡,磨到 6.4mm 的則不會,到底是多少,我也不清楚。不過有朋友說 5DII 比較好些,可能有 7 mm。其他 CCD 比較小的數位機應該可以容許的多一點,朋友說 40D 有11mm 左右,但是其他機型我手上沒資料,看誰願意提供吧。

有的朋友會磨反光鏡,一般磨掉的尺寸大約是 1.5 mm 左右,多數是以 Leica R 35mm f1.4 不打鏡為準,由該鏡頭凸出於接環面的尺寸來計算,大概磨後至少可以容許 7.94 mm 。

這是 Nikon 機身,藍色框中的部份是電子接點,綠框中是鏡頭卡榫。

左方的紅框中是壓光圈桿,Nikon F 接環的壓光圈桿釋放使光圈縮起的方向是反時針移動,因為 F 接環是反時針方向裝鏡頭的。改鏡時要注意這個壓光圈桿,有時會有零件頂住這個機構,此機構容許的凸出量大約是 5.5mm,距離鏡頭接環邊緣大約是 3.5mm。

右上方的紅框中是 Ai 鏡頭光圈連動的桿子,一般改鏡的話,很難做連動,因為光圈環的方向不一定一樣,每一級光圈轉動的角度也不一定一樣。

Nikon 機身的凸出容許量很不一致,D1 與 Kodak 14n 是 9.5mm,D200則可以容許到 10.5mm,D700全幅機是 9.4mm,印象中好像有的可以容許到 11mm,所以數據很亂,不太好抓。一般而言全幅機的容許量會比較小,因為反光鏡比較大。

這是 Pentax 機身的 KAF3 接環,其實改鏡不管它是哪一代,因為 Pentax 的 K 接環系列相容度最高,幾乎任何一代的 Pentax 鏡頭都能裝上。

綠框中是鏡頭卡榫,鏡頭是順時針裝上。紅框中是電子接點,P 家的電子接點是在接環上,因此改鏡時要注意接環上面的一些非平面的部份,例如卡榫槽、螺絲孔等等的邊緣都要稍微磨一下,如果太銳利會刮傷接點的接頭。

藍色框中要注意,此區比較凸出,有時反光鏡室上方不會頂到,但是這理會頂到,容許的凸出量在 Ds 上面是 9mm,底片機則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手上沒有確實的數據。

左方的小紅框中是壓光圈桿,釋放光圈的方向是順時針移動。此處容許的凸出量是 9mm,距離鏡頭接環外緣大約是 3.5mm。

這是 Minolta / Minolta Konica / Sony 機身接環,目前稱為 Sony α 接環,藍色框中為電子接點位置,綠框中為鏡頭卡榫。

照片是用一台 Minolta 底片機拍的,α 接環中也有壓光圈桿,在紅框中,釋放光圈方向是順時針,而且移動角度還滿大的。在市售的 Sony 轉接環上都有個凹槽避過這個凸起,此處容許凸出量為 2.4mm,距離鏡頭接環邊緣為 3mm。


D.T. Tang 製作

本頁最後修改日期:

巨眼之門首頁www.bigeye.url.tw/